古诗词鉴赏之题材分类鉴赏.pptVIP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地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赠友送别诗 2、咏物感怀诗 3、羁旅怀乡诗 4、边塞征战诗 5、咏史怀古诗 6、山水田园诗 7、闲适隐逸诗 8、生活杂感诗 一、赠友送别诗 古人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出行。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送别诗主要的思想内容: ①直接抒写依依不舍,不忍分别的深情厚意 ②坦陈心志的告白,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③情真意切的劝勉、安慰。 ④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直接抒情 :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 间接抒情: 赠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坦诚心志的告白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深意长的勉励 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与何人说?” 鉴赏时要注意的关键信息 常见的意想:“柳”(折柳送别)、“酒”(设酒饯别)、 “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 、“长亭”、“南浦”、,“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 常见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①以喻显情,如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②借物抒情,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③借景抒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哀景显哀情) ④以乐景衬哀情: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 ⑤想象(虚拟),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象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例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吴荆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肠人。 问:作者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借助景物“春江渺茫” “日暮”等来表达,同时三四句展开想象,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 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二、咏物感怀诗 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