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第三讲战国时期的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百家私学的发展 二、稷下学宫 三、战国诸家的基本教育思想及特点 四、《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百家私学的发展 (一)养士用士 (二)百家争鸣 (三)私学发展 (一)养士用士 1、养士之风的兴起 A公室养士:鲁穆公、魏文侯、齐威王、齐宣王、梁惠王、燕昭王 B私家养士: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吕不韦 2、士阶层的兴起 A士的自由流动 B养士用士的原因分析 (二)百家争鸣 1、”九流十家“ 2、各家概况 儒分为八 黄老之道 法家崛起 名家辨术 阴阳五行 农家耕食 3、百家争鸣的实质及意义 实质:争夺思想文化界的统治地位 意义: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繁荣与发展 (三)私学发展 1、儒家私学的发展 2、墨家私学的特色 3、黄老道家的私学 4、法家私学的勃兴 二、稷下学宫 (一)产生条件 (二)兴衰轨迹 (三)办学性质 (四)办学特点 (一)产生条件 1、优越的军事、政治、经济条件。 (“四塞之国”。“四民分业”。农业“粟如丘山”,渔盐“通输海内”,工商业“冠带衣履天下” 。) 2、养士得国的历史经验 (田恒:“杀一牛,取一豆肉,余以食士;终岁,布帛取二制焉,余以衣士”) (二)兴衰轨迹 (三)办学性质 1、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著述、育才、咨议为一体。 (四)办学特点 1、学术自由 来者不拒,容纳百家 争鸣论辩,相互吸收 2、待遇优厚 政治待遇:“不治而议论” 经济待遇:上大夫的俸禄 (五)历史意义 1、促进战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 、开创了新的教育模式 4 、稷下学宫留给人的思考 二、战国诸家的教育思想及特点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三)激进务实的法家教育 (四)无为辨证的道家教育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1 1、人性论和教育的作用: (1)人性论:“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2)教育作用:使天下人“知义” (“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2 2、教育目的和培养标准 (1)教育目的:培养“兼士”,去改造不平等的社会,实现“兼以易别”。 (2)培养标准: “厚乎德行”:道德品质教育 “辩乎言谈”:逻辑思维训练 “博乎道术”:文理兼顾教育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3 3、教学内容 (1)政治道德教育:“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 (2)科学技术教育:数学、力学、光学、声学、工程机械 (3)逻辑思维教育:“三表法”与“察类明故” (1)“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有用之者”,“观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 (一)风格独特的墨家教育 4 4、教育方法 (1)“上说下教”——“强说人”。即上门去教人 (2)“述而且作”——既重视继承又注重创造 (3)“量力所能”——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精力去施教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二)一源多流的儒家教育 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孟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从性善论角度论述教育作用 “性善论”:“四心”、“四端” “扩充四端” “求放心” (2)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以培养“大丈夫”为目标的道德修养论 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以思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论 1、自求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专心致志 弈秋教棋的启示 3、循序渐进 “盈科而后进”;“揠苗助长” 2、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观 (1)从性恶论出发论述教育作用 “性伪之分”——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教育的可能性。“化性起伪”——教育的作用(善假于物) 教育的社会意义在于“一民心” (2)论教育目标和内容 “大儒” “隆礼仪而杀诗书” (3)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广采博学 “注错积靡” 兼陈中衡 “虚壹而静” (4)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天地君师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