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物理之电磁学.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静电场的边界条件 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 1、E 的切向分量连续 2、对无自由电荷的界面,D的法向分量连续—D线连续 E 的环流定理 证明: D l 介质 1 , e 1 介质 2 , e 2 D 的高斯定理 D S 介质 1 , e 1 介质 2 , e 2 n §5.4 电容器和它的电容 ? 一、孤立导体的电容 Q,U 孤立导体 【例】孤立导体球的电容 电介质减弱了极板间的电场和电势差,电容增加到?r 倍。 二、平板电容器 三、园柱形电容器 四、球形电容器 对于孤立导体球: R 2 R 1 L e r §5.5 电容器的能量 充电 * 2005年春季学期 陈信义编 电磁学(第三册) 第5章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本章讨论: 电介质如何影响电场?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电荷如何分布? 如何计算有电介质存在时的电场分布? 引 言 电介质 (Dielectric),就是绝缘体 —无自由电荷,不导电。 请关注:电介质和导体在电学机制上的区别。 【演示实验】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压电效应、电致伸缩 §5.1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 §5.3 D 的高斯定理 §5.2 电介质的极化 §5.5 电容器的能量(自学) §5.4 电容器和它的电容(自学) ? 目 录 §5.6 介质中电场能量密度 ? §5.1 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演示实验】 +Q -Q E0 U0 +Q -Q —相对介电常数 变压器油: ?r~2.24 钛酸钡: ?r~103—104 铁电体 电介质 E,U 电场被削弱: 端面出现电荷 如何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束缚电荷的电场E′不能全部抵消E0,只能削弱总场E. ++++++++++++ ----------------- + + + + + + + + - - - - - - - - 机制与导体有何不同? 导体情况: -“束缚电荷”(bound charge)或“极化电荷”。 电介质情况: 电中性的分子中,带负电的电子(或负离子)与带正电的原子核(或正离子)束缚得很紧,不能自由运动-束缚电荷或极化电荷。 §5.2 电介质的极化(polarization) 一、电介质的电结构 电偶极子模型: 每一个分子中的正电荷集中于一点,称为正电荷重心;负电荷集中于另一点,称为负电荷重心 — 两者构成电偶极子 固有电偶极矩 1、有极分子(Polar molecule) — 极性电介质 例如 HCl、 H2O、CO H2O . . . O H H H O + H + 分子正负电重心不重合 有固有电偶极矩 二、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 ~ 10–30 C·m 分子 HCl 3. 43 H2S 5. 3 HBr 2. 60 SO2 5. 3 HI 1. 26 NH3 5. 0 CO 0. 40 C2H5OH 3. 66 分子 p / (10?30C ? m) p / (10?30C ? m) H2O 6. 2 有极分子的电偶极矩 分子正负电中心重合 无固有电偶极 2、无极分子 (Nonpolar molecule) 例如 H2、O2、CO2、CH4 C H + H + H + H + — 非极性电介质 三、电介质的极化 (Polarization)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表面出现正负电荷层的现象—电极化 极化机制 无极分子位移极化 有极分子取向极化 + + + + + + + + + + + + + + + + + + + +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无外电场:正负电荷重心重合,介质不带电 加外电场: 产生感生电偶极矩 主要是电子(云)移动 极化的效果:端面出现束缚电荷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无外电场:固有电偶极矩热运动,混乱分布,介质不带电。 + + + + + + + + + + + + 加外电场:外场取向与热混乱运动达到平衡。 + + + + + + + + + + + + + + + + 极化的效果:端面出现束缚电荷 有极分子电介质也存在位移极化,但取向极化是主要的,它比位移极化约大一个数量级。 电场频率很高时,分子惯性较大,取向极化跟不上外电场的变化,只有惯性很小的电子才能紧跟高频电场的变化而产生位移极化,只有电子位移极化机制起作用。 四、电极化强度 (Polarization intensity) —表征电介质极化程度 如何表征? 电极化强度:电介质中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 单位:C/m2 —面电荷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