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牛顿环照片 白光入射的牛顿环照片 牛顿环应用 (1)测曲率半径 (2)检验光学元件表面质量 被测凸球面与标准凹球 面紧密接触,如果被测 球面有偏差,则形成空气薄层,每出现 一条暗纹,表示增加半个波长的偏差. (3)当透镜与玻璃板间压力改变时,使空气层厚度发生变化,条纹也将移动,由此可确定压力或微小长度的改变。 标准验规 待测透镜 暗纹 ? 迈克尔逊干涉仪(Michelson interferometer) M?1 2 2? 1 1? 半透半反膜 补偿板 反射镜 反射镜 光源 薄膜 S M2 M1 G1 G2 E 迈克尔逊干涉光路原理 若 与M2,有小夹角——等厚条纹 (1)M2移动 的距离,干涉条纹平移过一条。 故M2移动的距离为 式中 为移过的条纹数目 (2)若M1、M2严格垂直, 与M2严格平行,它们之间空气薄层厚度一样,则观察到的干涉条纹为等倾条纹 (3)两相干光束在空间完全分开,并可用移动反射镜或在光路中加入介质的方法改变两光束的光程差 3.应用 测波长、折射率、微小位移 迈克尔孙—莫雷实验 例:在迈克尔孙干涉仪的两臂中,分别插入 长 的玻璃管,其中一个抽成真空,另一个则储有压强为 的空气,用以测量空气的折射率n。设所用光波波长为546nm,实验时,向真空玻璃管中逐渐充入空气,直至压强达到 为止。在此过程中,观察到107.2条干涉条纹的移动,试求空气的折射率n。 解:设玻璃管充入空气前,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充入空气后两相干光的光程差为 ,由题意有: 练习:把折射率 的薄膜放入迈克尔孙干涉仪的一臂,如果由此产生了7.0条条纹的移动,求膜厚。设入射光的波长为589nm。 解:由题意, 迈克耳逊干涉仪 迈克耳孙在工作 因创造精密光学仪器,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获1907年诺贝尔物理奖。 美籍德国人 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气流 *光的时间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 一、干涉条纹的可见度 (1)当 (暗条纹全黑)时,V=1,条纹的反差最大,清晰可见;当 时,V≈0,条纹模糊不清,甚至不可辨认。 (2)影响干涉条纹可见度大小的因素很多,包括振幅比、光源的非单色性、光源的线度等 对比度差 (V 1) 对比度好 (V = 1) I 4I1 I Imax Imin 二、时间相干性 1.光的非单色性 理想的单色光 ? ? 波列长L=? c ? 0 ? 0 I I0 2.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通常单色光源包含一定的波长范围 ,在这一范围内每一波长的光各自形成一组干涉条纹。各组干涉条纹只有零级条纹完全重合,其他各级不再重合,其非相干叠加会降低条纹的可见度。 实际光束:波列、准单色光 1 2 3 4 5 6 0 1 2 3 4 5 I x ? - (??/2) ? + (??/2) 合成光强 光源的非单色性对干涉条纹的影响 0 明条纹宽度 如:白光照射双缝 当 的第k级与 的第k+1级重合时,干涉条纹的可见度降为零。 此时的光程差为实现相干的最大光程差,称为相干长度。 ( ) 光源的单色性越好, 越小,相干长度越大。 3.时间相干性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S发出一个波列a,被双缝分为两个波列 、 ,分别沿 、 传播后,在P点相遇。由于这两个波列由一个波列分开得来,满足相干条件、发生干涉。 S S1 S2 c1 c2 b1 b2 a1 a2 · P S1 S2 S c1 c2 b1 b2 a1 a2 P · 能干涉 不能干涉 若两条路径光程差太大,大于波列长度,则两个波列不能相遇,就无法发生干涉。如图, 不能遇到 、而与另一波列 相遇,它们没有恒定相位差,无法发生干涉。 故波列长度应至少等于最大光程差,即波列长度为: 波列通过一点所需时间为: 称为相干时间,即光通过相干长度所需的时间。 对于确定点,若前后两个时刻传来的光波属于同一波列,则是相干光波,具有时间相干性;否则不相干。 时间相干性与光源的单色性紧密相关。光的单色性好,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就长,时间相干性也就好。 例:普通单色光 L为 激光 L为 (理想情况) (实际) 三、空间相干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