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流民(2).pdf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简装书库 政治 中国政治 中国近代流民 03 编著 池子华 第四章 流民与近代中国社会 流民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元复杂的, 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不能一概而论。本章择要进行剖析,只能略见一斑。 这是一个很大的论题,绝非本章所能全其貌。 第一节 居城效应的多角透视 一、多方面的正效应 顾炎武曾在 《日知录》中说:“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 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狱讼多,欲 ① 民之有恒心,何可得也?欲清辇之道,在使民各聚其乡始。” 就是说,农 民离土居城,有百害而无一利。顾炎武的认识,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 家们的一般观念,即农民 “居城的病态观”。这种观念,到了近代,虽然社 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成为一般人的共识。金轮海在 《中国农村经济研 究》一书中谈到人口的变动时说:“鸦片战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 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 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 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拥到都市里 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 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 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 村拥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 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 ① 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研究人口问题、研 究社会问题的学者,大多持类似看法。这种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但至少是 不全面的。它只强调 “病态”或“变态”、负效应的一面,而对“常态”、 正效应的一面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流民进城,有着多方面的正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端: 第一,流民进城,有着助推城市化进程的一面。所谓城市化,是指城市 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日益增加的过程。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道 路。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随着闭关锁国的大门的洞开、通商口岸的开辟、近 代工业的成长以及交通运输结构的改变,一批近代化城市迅速崛起,与此同 时,传统城市逐渐抹去传统色彩而转向近代。城市规模、数量及职能出现了 显著变化。首先,城市数目不断增加。据王树槐 《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 江苏省》统计,江苏10万人以上的城市,清末有7个,1919年增至10个; 5万人以上的城市,清末仅1个,1919年增加到7个,1932年更增至17个; 2.5万人以上的城市,清末9个,1919年增加到 16个,由此可见一斑。其 次,城市类型增多,出现了殖民地化城市如长春;农产集散中心城市如石家 ① 顾炎武: 《日知录》第12 卷。 ① 金轮海: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华书局1937 年版,第342—343 页。 庄、郑州;交通枢纽城市如蚌埠;新式矿山城市如唐山、大同;近代商业城 市如上海、天津等。再次,如下表所示,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10万人以上的城市发展状况① 东北、上海、河 华北其他地区 长江流域东南 西南 (千人)合计 年代 北地区 (千人) (千人) 沿海 (千人) 1900—1910 3230 1350 9960 100 14640 1938 10460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