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浮生六记》, 研讨人生苦乐 当然,世界上婚姻爱情的状态太过于复杂了,从逻辑上讲,不能由于出现过个别恩爱夫妻不到头的例子,就作为一道普遍魔咒推广。其实,恩爱夫妻一起走到人生尽头的例子或许更多。 事关乎忠诚吗? 在广州寓所招妓被困时的一段描写“秀峰、翠姑得仆力已出门去,喜儿为横手所拏,余急起腿,中其臂,手一松而喜儿脱去,余亦乘势脱身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在情急之下起脚踢人,阅卷至此,也觉得相当诙谐。沈复赴粤经商认识的喜儿,“及秀峰归,述及喜儿因余不往,几寻短见”。对人对物对山水极其审视的沈复,却对这次艳遇不吝笔墨极尽渲染“余四月在彼处,共费百余金,得尝荔枝鲜果,亦生平快事”,一百两银子对于穷苦的沈复应该不是个小数目。“噫!‘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矣”! 芸去世后,孤单的沈复又经历了丧父丧子,生存状况依旧穷困潦倒,与芸初婚时的欢愉、幸福、甜蜜变成了如今的凄凉、悲伧、灰暗,以致看破红尘,几欲出家,有种“浮生若梦”的空寂感。 而空寂的心态中还有着凄凉,“余遂拜母别子女,痛哭一场,复至扬州,卖画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伤心惨目。 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守坟者曰:‘此好穴场,故地气旺也’。余暗祝曰:‘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持家乡信息。’” 何等凄凉的境况,孑然一身漂泊无依的他在寒霜冷露中瑟瑟不已。这种凄凉心态和“浮生若梦”的空寂感作为人生悲剧是人生历程中许多无限恨者的共同体验,也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遍情感,引起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明末清初,江南出现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笔墨”的“闲书”,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和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记》为代表,形成了忆语体文学。这些作品一改过去“文以载道”的面目,把个人生活内容作为珍贵的记忆加以记录,使得个人充满灵气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浮生六记》正是以“闲书”的形式娓娓道出,如行云流水、纯真自然,写出了真性情,写出了至真至爱至美,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人生的况味。 [人生感悟] 1.《浮生六记》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爱情和家居生活。勾画了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第二记是“山水记趣”,是第一部分的延伸。第三部分的“坎坷记愁”写他们也有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为难;也有颠沛流离,也有生离死别……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品尝痛苦的义务,任何人不要抱怨命运,不要哀叹人生,当苦难降临时,坦然接受它吧,这样你会多几分坚强,几分冷静,少几分焦虑和绝望;当幸福到来时,才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品味和享受。 游戈园 芸的桃源小梦,更让人们感念起牛郎织女的无欲人生。 另外,戈园归游之日,“于女红中馈之暇”,芸于破书残画,“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损处,倩予全好而卷之”。 回味“沧浪亭消夏”:陶醉于自然怀抱 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 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犹未落山。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绒扇罗衫,剖瓜解暑。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 幸福爱情密码之二:相互欣赏,尊重对方 爱情,就存在于这种相互的欣赏之中。最难得的是陈芸热爱生活,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充分领略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与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常是充满活力,无所畏惧。 在他们的洞房之夜,沈复写道:“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他们两人议论了一阵《西厢记》之后,“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舂心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者凭一股真情来写他的回忆,从不假装道学,避讳谈及他们肉体的亲密。后来,“情来兴到,即濡墨伸纸,不知避忌,不假装点。” 每当外出归来,“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这些浓情蜜意正是有着离别之悲、思念之苦,终归于至情至爱。他们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在七夕之日,沈复夫妇篆刻图章表现出生死不离世世代代为夫妇的理想与愿望。“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