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显带技术》-精品课件(设计).pptVIP

《染色体显带技术》-精品课件(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染色体显带技术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作业 实验目的 了解几种常用的染色体显带方法,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带和带的染色技术。 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 染色体显带技术开始于1969年,是一项正处于不断探索与发展中的新技术。它使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染色的暗带与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即显现出染色体本身的更细微的结构,形成更鲜明的染色体个体性,从而可以更准确地鉴别每条染色体。显带技术也是为染色体结构与功能的分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 目前常用的几种显带方法有: 荧光显带法(Q带):用荧光染料喹吖因处理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现的带型。 吉姆萨显带法(C):经热、碱、胰酶等处理后,进行吉姆萨染色所显的带型。 反带法(R带):应用本法显示的带与带及带相反,即G带的暗区在R带中为明区。 末端显带法(T带):对染色体末端区的特殊显带法,对分析染色体易位有一定价值。 G–带法:先用酸和碱作变性处理,再用吉姆萨染色,专门显示着丝点区附近的结构异染色质。 银染色法(Ag带):用硝酸银染色,专门显示染色体上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组织区域。 此外,还有N带、高分辨带、复制带等等,并还在不断产生新的显带方法。 染色体显带技术简介。 染色体的显带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量实验表明,带的出现不是随机的,而是染色体结构的真实反映。用相差显微镜观穿未经显带处理也未经染色的染色体标本时,就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带,用特殊方法处理后,再用染料染色,只是使带更加清楚。随年显带方法不同,所显带的特点不一样,说明带的出现还与染料的特异结合有关。 染色体C带技术(原理) 本实验学习BSG(氢氧化钡/盐/吉姆萨)-显带方法,BSG-显带是显示染色体的结构异染色质,即着丝点和次缢痕区的较稳定的方法。 原理:经BSG程序处理后,然色染色体的臂区丧失大量染色质(包括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而着丝点、部分次缢痕和异染色质区因含有大量的重复DNA顺序及与之相结合的蛋白质却保留下来,经由Giemsa染色形成深染的C带。 本方法可用于人类不同种族和个体之间染色体多态性研究,鉴别染色体上不同的染色质类型;也可以应用于基因定位、产前诊断,以及各种异常细胞双着丝点染色体乃至多着丝点染色体之来源等。 染色体C带技术(方法) ⑴染色体标本置0.2MHCl中浸泡1小时 ⑵蒸馏水漂洗2次,在室温晾至半干。 ⑶将标本插入装有预热至50℃的Ba(OH2)5%饱和溶液的染色缸,保温10分钟 ⑸取出染色体标本,立即用自来水冲去Ba(OH2)溶液 ⑹趁标本仍潮湿时置入预热至60℃的2xSSC中性盐溶液中,保温1小时。 ⑺蒸馏水洗去盐溶液。 ⑻Giemsa染色10min以上,空气干燥,镜检 染色体C带技术(注意事项) ⑴5% Ba(OH2)配制后放至4℃保存,用时吸取上清液。 ⑵2xSSC配制时须一种盐溶解后方可加入第二种,即取NaCl1.75g溶于100ml双蒸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加入0.88g枸椽酸盐。 ⑶片龄1-5天为最适标本。 ⑷从Ba(OH) 2溶液中取出染色标本时,要求动作迅速,切忌BaCO3薄膜形成 (Ba(OH2 ) + CO3→BaCO3↓+H2O)敷贴在染色体标本上,否则影响显带效果。 染色体G-带技术 (原理) G带染色技术也称改良的吉姆萨染色法。因用吉姆萨染色,所以称为G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染色体分带技术之一。 关于G带的显带机制,有许多说法,目前尚无定论,比较公认的一种看法是:染色体上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较耐受胰酶处理,从而被Giemsa深染,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与蛋白质结合疏松,在经胰酶处理后,蛋白质受到破坏,而不被Giemsa染色,显示为淡染的明区。 染色体G-带技术 (方法) G带的预处理方法很多,用热、碱、胰蛋白酶、尿素、α-胰凝乳蛋白酶,氯化铯和5-溴脱氧嘧啶等处理,均可获得良好一致的效果。 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显示G带:    ⑴将片龄为3-10天的染色体标本,放入37℃温箱中预处理3小时。    ⑵将标本浸入PH为6.8-7.0的0.1%胰蛋白酶和0.02%EDTA-2Na1:1混合液中,室温处理15-20min。    此步为关键一步,又是很难掌握的一步,片龄的长短,胰酶的活性,室温的高低,标本上细胞密度的大小等都会影响胰酶的处理强度,总之,处理时间因染色体标本不同相差很大,需反复试验,逐渐摸索。    实验中,可将两片标本的处理时间间隔放长一些,其中一片的处理时间长一些,例如一片60秒,一片150秒甚至200秒,以尽快找到最适处理时间。    ⑶在PH6.8的PBS液中漂洗。    Giemsa染色3-5分钟。注意:染色时间不宜过长。 染色体G-带技术(结果 ) 在胰酶处理适当的片子上,染色体呈

文档评论(0)

花好月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