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吉林电信业分析.pdf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jUJffi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近代电报的发轫与清末电信业的萌芽 第一节近代电报业的发轫 1.1.1 电报的发明 18世纪30年代,由于铁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没有时间限制 又比火车跑得快的通信工具。此时,发明电报的基本技术条件(电池、铜线、电磁感应 器)也已具备。 最早发明电报的人是美国艺术家摩尔斯。1832年,在一艘法国轮船的餐厅里,他从 一位年轻医生关于电磁学知识的谈论中得到启发,从而刻苦钻研,于1837年发明了摩 尔斯电码编法,1839年研制出了“发报机”的简单装置。之后,经过他不断改进,于 1844年5月24日公开试验,成功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摩尔斯的电报机经过不断 改进,被西方国家迅速推广应用。 为配合电报机的使用,各国积极在陆上架设电报线,跨海铺建海底电缆(第一条使 用的海底电缆铺设于1850年),从此以后,人类利用电信号的传输,来迅速传递远距离 信息的历史开始了。战争的爆发,和约的缔结,风暴的来临,鱼群的发现,贸易的往来 等等,各种消息都通过电报得到迅速的传递。 1.1.2列强对中国利益的觊觎 19世纪60年代,电报线路在欧美各国已经“日增月盛,殆骚骚乎星罗棋布”。电报 的应用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它 也很快成为西方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有力武器。当时衰弱的中国是它们首选的侵略目 标。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便首当其冲,派公使巴留捷克向清总理衙门提出设立 京、津间电报的要求。结果,“一国扬其波,众国遂随其流”,英、丹、美、法等西方国 家争相效尤,纷纷要求在华设线。为达目的,它们采用了种种手段:或是诱导启发、虚 声恫吓,或是反复交涉、死磨硬缠,或是狡诈欺骗、擅自行动。面对列强咄咄逼人的侵 略阵势,晚清政府各方态度不一。 第二节清末同治时期对电报的认识与电报价值的探讨 1.2.1 同治时期国人对电报的早期认识 当电报在西方国家已经发挥其巨大作用时,中国人却正处在对西方工业技术的恐惧 之中。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国商业活动在中国沿海地区的频繁展开及外国势力 的逐步深入,在中国架设电线也逐渐成为一个激烈争论的焦点,但是“外国人的冲击和 中国人的反应的进程是逐渐开始的”。所以电报通信历经几十年之纷争,才冲破人为设 置的牢笼,出现在中国大地上,并为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缄,中国近代出洋游离的先驱之一。他于1847年前往美国,1849年回国,著有 《西海纪游草》。他在游记中对电报是这样描述的:“每百步竖两木,木上横架铁线,以 胆矾、磁石、水银等物,兼用活轨,将二十六字母为暗号,首尾各有人以任其职。如手 一动,尾即知之,不论政务,顷刻可通万里。予知其法之详”。…这是晚清最早描述电报 的文字,林缄说的字母为暗号指的就是莫尔斯电码。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林缄对电报 技术作了较详细的研究,他已经“知其法之详’’。 1.2.2 早期出国官员是近代中国人接触电报的先驱 在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科技的认识过程中,早期出国人员是个特殊的中介群体,其中 [1]林缄,‘西海纪游草》,收录于‘走向世界丛书》(第l册),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7页。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包括早期留学人员、公使、商人。他们在国外接触到了电报,电报的先进性激起了他们 很大的兴趣,他们不但对电报做了描述,一部分人还作了研究。 斌椿,满族人,熟悉洋务。1866年,他率同文馆学生随总税务司赫德出访欧洲,著 有《乘槎笔记》。其中记述了他们在欧洲参观电报局和在法国使用电报等活动的情况:“电 机信,外洋各处皆有。用铁线连缀不绝,陆路则架木杪,遇海则沉水中。通都大邑以及 乡村镇市,线到处,皆可通信。司事者,如中华信局式。代人寄信,以铁线之一端画字, 其一端在千万里外,即照此字写出,不逾晷刻也”。Ⅲ 张德彝,同文馆早期学生,多次随使团出访,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他著于1866年 的《航海述奇》和1868-1869年的《欧美环游记》,分别记述随斌椿和志刚两次出国的 情形。他对电报技术了解较为全面和透彻,他说:“电气线报者,用金属浸于药水中, 作出电气;再用铜铁丝引之,此动彼应,若电光之速,瞬息千里。泰西各国人用以寄信, 其法甚善。旋因遇有密事不宜宣露者,又作出数

文档评论(0)

hp20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