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中人文程设置研究 .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识教育中人文程设置研究

通识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研究   一、通识教育和人文课程   (一)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内容   通识教育即“generaleducation”,从古希腊贵族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和自由教育发展而来,在民主的社会里,随着教育权的扩大,教育的下移,通识教育代替博雅教育逐渐崭露头角。自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并指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1]为通识教育作了最初的定义,并使它首次进入课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历经两个世纪的传承,从备受忽视到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也日趋深入。通识教育之于形成健全人格的重大作用,关键在于通识课程的设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有效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做适切判断的能力、对价值的认知能力,因此将通识课程分为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2]。   (二)人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1、人文课程是实现社会、学校、学生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社会角度看,倡导构建良好的社会用人标准,尤其是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和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从学校角度看,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理工科院校意识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才是当今人才培养的核心,提高人文素养是关键;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科技创新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艺术有助于开拓创新思维,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通识教育中的人文课程,正是理工科院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开展人文教育,实现突破创新的有效途径[4]。   2、人文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纵观现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界对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现代人的基本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哲学素养、历史素养、社会素养。除科学素养外,其他三个基本素养都与人文学科有着密切相关。都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注重人的社会性因素,以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底蕴修身养性,提升自己。通过人文课程的设置可以发展人的基本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3、人文课程是实现理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在理工科院校中,普遍重视专业素养的提升,专业教育是重点,特别强调“术业有专攻”,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视野狭窄,思维方式僵硬。因此,人文素养的缺失是理工科院校由来已久的问题。人文课程的教育功能在于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视角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思索问题的基准点;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历史和自然规律,了解学科特色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对专业的学习大有裨益。大多数理工科院校往往偏重于传授自然科学的概念、规律、学说以及教学教法,忽视自然、社会与人三者的互动关系,也不热衷于研究探讨社会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只知技术、原理,而无法真正的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冷静的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更不能与社会和他人很好的实现互动。人文课程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特别是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内心以及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矛盾,最终达到和谐平衡和稳定的良性状态。   二、理工科院校中人文课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理工科院校人文课程存在的现状   1、与国外高校相比,人文课程内容少、不深入、不综合、层次不高   欧美高校一直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典范,尤其在人文课程方面成绩显著。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按学科领域进行划分,在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伦理思辨、科学、社会分析、定量推理等七个学科领域开设了一百多门基础课程(限选),有四千余种自选课,而人文课程占到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的50%。哈佛两所本科生院共开设课程2500门左右,其中人文课程(美术、音乐、英文、古典作品、语言和文学、哲学、宗教等)总数为996门,约占总数的40%。在发达国家,纯粹只有工科的大学已为少之又少了,它们都至少增加了人文课程,并且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学分数。可见,国外高校的人文课程已经日臻完善,设置课程领域广、门类多,研究领域深入且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人文课程占通识课程的比重大,课程丰富。而我国自90年代提倡开展通识教育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纷纷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理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卓有成效。特别是通识教育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理工科院校本身的理工专业基础雄厚,较多的覆盖了自然社科类课程,而这正是通识教育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自然和社会科学具有很好的贯通性,在课程设置上很好规划和把握。再者,理工科院校的教授学

文档评论(0)

haowendangq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