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零件的表面强化工艺.pptVIP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渗碳 (6) 渗碳后的热处理 工件渗碳后,提供了表层高碳,心部低碳这样一种含碳量的工件。为了得到合乎理想的性能,尚需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热处理 工艺 特点及应用 直接淬火 在工件渗碳后,预冷到一定温度,然后立即进行淬火冷却。 适用干气体渗碳或液体渗碳,特点是减少加热、冷却次数,简化操作,减少变形及氧化脱碳,由于渗碳时在较高的渗碳温度停留较长的时间,容易发生舆氏体晶粒长大。直接淬火,虽经预冷也不能改变奥氏体晶粒度,因而可能在淬火后机械性能降低 一次加热淬火 渗碳后缓冷,再次加热淬火。再次加热淬火的温度应根据工件要求而定。 一次加热淬火的方法适用于固体渗碳。当然,液体、气体渗碳的工件,特别是本质粗晶粒钢,或渗碳后不能直接淬火的零件也可采用一次加热淬火。 两次淬火 在渗碳缓冷后进行两次加热淬火。 第一次淬火是细化心部组织,消除表面网状碳化物。第二次淬火是细化渗碳层中马氏体晶粒,获得隐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均匀分布的细粒状碳化物的渗层组织。特点:需要多次加热,不仅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已发生氧化、脱碳及变形等缺陷。目前两次淬火法在生产上很少应用,仅对性能要求较高的零件才间或采用。 二、化学热处理分类 2. 渗氮 渗氮是将工件放在含氮介质中,加热到480~600℃低温,使氮原子渗入其表面,形成以氮化物为主的渗层,也称为氮化。 (1) 渗氮的特点及工艺过程 渗氮可以获得比渗碳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渗氮后的表面硬度可以高达HV950~1200(相当于HRC65~72),无需再进行热处理,而且到600℃仍可维持相当高的硬度。渗氮还可获得比渗碳更高的弯曲疲劳被度。此外,由于渗氮温度较低(500~570℃之间),故变形很小,渗氮也可以提高工件的抗腐蚀性能。目前除了钢以外,其它如钛、钼等难熔金属及其合金也广泛地采用渗氮。但是渗氮工艺过程较长,劳动条件差,渗层也较薄,不能承受太大的接触应力。 2. 渗氮 (2)渗氮工艺参数控制 一般控制渗氮的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不同加热、保温阶段的罐内氨分解率。 渗氮温度 常在480℃~560℃范围内选择。随着渗氮温度的提高,渗层深度增加,而硬度却显著降低。 渗氮时间 渗氮层随时间延长而增厚,呈抛物线规律,随保温时间的延长,硬度下降。渗氮时间根据钢材成分、渗氮温度与层深要求而定。 氨分解率 对于一定的工艺温度,氨分解率在一个比较适宜的范围降低时,渗氮层深度及硬度也随之下降,超过一定界限,就会很快下降。氨分解率的控制是通过调整氨的流量及炉内压力来实现的。 2. 渗氮 (3)渗氮工艺方法 根据使用介质的不同,渗氮工艺可以分成固体渗氮、液体渗氮和气体渗氮三种。由于气体渗氮法远优于另外两种,因而气体渗氮法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最多。 气体渗氮基本装置 1-氨瓶 2-干燥箱 3-氨压力表 4-流量计 5-进气管 6-热电偶 7-渗氮罐 8-氨分解测定计 9-U形压力计 10-泡泡瓶 二、化学热处理分类 3. 碳氮共渗 碳氮共渗是在一定温度下,同时将碳、氮渗入工件表面奥氏体中,并以渗碳为主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碳氮共渗层比渗碳有更高的耐磨性、疲劳强度和耐蚀性;比渗氮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较低的表面脆性。而且生产周期短,渗速快,所用材料广泛。 3. 碳氮共渗 (1) 碳氮共渗分类及特点 分类: 按所使用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固体碳氮共渗、液体碳氮共渗和气体碳氮共渗。其中气体碳氮共渗表面质量容易控制,操作简便,生产过程易于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应用广泛。 按渗层深度分类,可分为薄层碳氮共渗、碳氮共渗和深层碳氮共渗。 按共渗温度分类,可分为低温碳氮共渗、中温碳氮共渗和高温碳氮共渗。 特点: 碳氮共渗温度低,共渗后奥氏体晶粒不致长大,可以直接淬火,而且变形小; 由于氮的渗入,提高了渗层中的碳浓度; 共渗层的淬火组织,一般是由细针状(或隐晶)马氏体、适量碳氮化合物及残余奥氏体组成; 具有高耐磨性; 碳氮共渗的渗层较薄,在0.25~0.6mm范围。 3. 碳氮共渗 (2)碳氮共渗后的热处理 碳氮共渗因温度较低,一般不会发生晶粒长大,故在共渗后大都可以进行直接淬火,使得渗层转变为含碳、氮的马氏体,心部为马氏体、贝氏体或珠光体组织,通过低温回火,适当提高钢的韧性。 3. 碳氮共渗 (3) 气体碳氮共渗 气体碳氮共渗与气体渗碳差不多,仅需将渗碳设备略加改装,增添供氨系统即可。 对碳氮共渗介质的基本要求:碳氮共渗介质在加热时应能同时产生碳、氮活性原子,碳、氮含量成一定比例 共渗温度的选择应同时考虑工艺性和工件的使用性能,如共渗速度、工件变形、渗层组织及性能等。温度愈高,为达到一定厚度渗层所需时间愈短,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