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doc

基于土槽冲刷法紫色土侵蚀细沟剥蚀率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壤学报 Acta Pedologica Sinica PAGE DOI:10.11766/trxb201509160438 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HYPERLINK mailto:wukening@ wukening@ 作者简介:查理思(1988-),男,江西九江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壤地理研究。E-mail: chalisi1988921@163.com 收稿日期:2015-10-14;收到修改稿日期:2016-01-04;优先数字出版日期( HYPERLINK kinet kinet):2016-02-26 ——以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为例 查理思1,2 AUTHOR 作者B2 \* MERGEFORMAT 吴克宁1,2冯力威1,2王文静1,2 鞠 兵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100083) (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5) MACROBUTTON AcceptAllChangesShown 摘 要 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遗址内,分别选取一个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文化剖面)和没有受到古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剖面(简称自然剖面),通过分析和比较两个剖面中炭屑、各种氧化物含量和土壤发育指标数值,研究古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古人类用火形成的灰烬层中,炭屑含量达到最大值2.38×105粒 g-1,约为自然剖面最高值的12.35倍,这使得SiO2、Al2O3、Fe2O3、K2O、MgO和Na2O含量相对减少,均达到最小值,而CaO、MnO含量达到最大值,表明古人类用火产生大量含Ca和Mn物质;而在古人类居住形成的文化层中,除SiO2几乎无变化外,其余物质均出现最大值或达到波峰,表明古人类居住活动有利于各种氧化物的富集。文化剖面发育指标数值总体高于自然剖面,在文化剖面内,文化层和灰烬层的上覆和下伏自然土层中各种元素物质含量基本相同,表明古人类活动阻碍了各种元素物质向下迁移和聚集,使下伏自然土层保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由此推测古人类活动基本阻碍了土壤发育进程。 MACROBUTTON AcceptAllChangesInDoc 关键词 土壤发育;古人类活动;仰韶村遗址 MACROBUTTON AcceptAllChangesInDoc 中图分类号 S155 MACROBUTTON AcceptAllChangesInDoc 文献标识码 A 道库恰耶夫(Vasili Vasilievich Dokuchaev)在其1883年出版的《俄罗斯黑钙土》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土壤形成五大因素(气候、地形、母质、生物和时间)学说,这是土壤学历史上的重大成就,早已为广大土壤学家所熟知。至于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那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1]。例如,20世纪30年代中国土壤学家提出了水稻土是人为作用的产物,国外一些土壤学家很重视人为作用并称之为土壤变质发生作用(Metapedogenesis)[2-3]。同时,人为土分类逐渐得到重视[4-10]。然而目前关于土壤发育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研究多集中在现代耕作土壤[11-13]和城市土壤[14-18],实际上大约在公元前9 000—7 000年的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已出现,古人类通过种植业和畜牧业等活动介入土壤发育过程,通过土壤学的研究可以指示当时人为活动的强度和广度[19]。例如曹志洪[20]通过对绰墩山遗址中古水稻土的研究,证明该遗址稻田群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灌溉稻田群,获得新石器时期“火耕水溽”——原始灌溉稻作技术的证据,并提出古水稻土的诊断技术标准。庞奖励等[21]在关中地区通过比较古耕作土壤和现代耕作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发现所谓“堆垫土”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母质过渡层(BC)主要是全新世晚期堆积的风积物,表层和犁底层(Ap)是2 000年以来人类不断施加土粪、风尘堆积和农耕活动的综合产物。张玉柱等[22]通过对青海民和亭盆地喇家遗址古耕作土壤层微形态研究,发现古人类1 500年前就开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施加黄土性质的土粪,显著加快土壤的发育成土改造过程,改变了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大量浓聚物残积黏粒和极少量的淀积黏粒。何毓蓉等[23]从土壤系统分类的角度研究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典型古水耕人为土,深化了其诊断层和形成过程的认识。 本文选择在河南仰韶村文化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