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拔罐疗法.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拔罐疗法.ppt

4.留罐 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 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留罐法是补法,主吸拔阴冷痼寒。不留罐法为泻法。 2)拔罐法的运用 2)拔罐法的运用 5.走罐 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剂做为介质,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在需要拔的部位上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背,大腿等部位。主宣卫驱邪,通经活血。 2)拔罐法的运用 6.药罐 (1)煮药罐:将竹罐放在锅里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罐底,甩去罐内水,用湿毛巾迅扪罐口,乘热拔在施术部位。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的。 常用于风湿、哮喘、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7.针罐:常用于风湿痹痛等病症。 ①留针拔罐法:选定穴位,针刺至得气,运用一定手法,留针于穴区,再在其上拔罐。 ②不留针拔罐法。系指针刺后立即去针,或虽留针,但须至取针后,再在该部位拔罐的一种方法。 2)拔罐法的运用 2)拔罐法的运用 8.刺血拔罐 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热病、痛证、瘀血证等病症。出血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 (六)留罐和起罐 留罐时间:大罐5~10分钟;小罐10~15分钟。 拔罐次数:慢性病可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 疗程,中间休息3~5日。急性病每日2~3次。 起罐: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拿 着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 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 (空气进入不宜太快否则负压骤 减容易使患者产生疼痛),即可 将罐取下,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 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水疱、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其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果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深红、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示患有热毒证。 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有瘀血证。 如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示患有虚寒证。 如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有风证。 (七)罐斑效应观察 五、拔罐法的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常用于临床的病种100多种。如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 拔罐法临床应用举例 外感风寒型感冒 外感风热型感冒 落枕 偏头痛 颈椎病 消化不良、胃酸过多 急、慢性胃炎和胃痛 腰肌劳损 肩周炎 便秘 肥胖症 外感风寒型感冒 症状: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鼻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至恶寒发热.肢体酸痛。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 与桡骨之间。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 寸。 外感风热型感冒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鼻 涕、口渴、喉肿疼痛、咳嗽黄痰。 取穴: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 部之间的凹陷中。 尺泽: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 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落枕 症状: “落枕”是肩胛骨内上角的肌腱炎,是肩周炎的一种颈 部肌肉发僵,疼痛的时候转颈部困难,疼痛可以沿着 提肩胛小菱形肌向颈部放射。 取穴: 主穴:阿是穴(即病痛最明显的位置)。 配穴: 风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肩井--位于人体的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偏头痛 症状: 头部肿胀或跳痛,伴眩晕、恶心呕 吐、情绪紧张、睡眠欠佳,时而诱 发心烦易怒、睡眠不安、口苦。 取穴: 风池: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 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太阳穴:太阳穴位于头部侧面,眉 梢和外眼角中间向后一横指凹陷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