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若干思考.docVIP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若干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若干思考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若干思考   [摘要]历史首先是历史事实,随后是历史认识或理解,最后是历史话语。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本体)、历史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话语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形成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判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清晰的辨识理路、多维的思维触角和处理好若干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思维;辨识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2-0075-04      历史首先是历史事实,随后是历史认识或理解,最后是历史话语。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本体)、历史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话语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形成历史呈现中的价值判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师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所要求的那样:“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为此,“纲要”课教学必须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清晰的辨识理路、多维的思维触角和处理好若干关系。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问题意识      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所谓问题意识,简言之是指人们自觉地认识问题。“纲要”课教学中的问题意识,还包括历史中的(within)问题和关于(about)历史的问题。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西方侵略者用大炮掀开的,开始了被康有为称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在苦难与伤痛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拥有无穷的向心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劣等民族”的沉沦与愤慨,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奋进与努力,从“站起来了”向“要发达起来”的上升与巨变,中华民族不屈的意识和向上的情操点燃了历史岁月,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转折点,生动展现了丧权辱国与民族独立、封闭与开放、保守与革命、前进与挫折等的历史画卷。今日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   透过170年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作出过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我们依靠什么走向理想的未来?   “纲要”课教学的核心是“三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那么,怎样有效地进行“三个选择”的教学?   要讲深讲透讲好“三个选择”,就需要由历史认知推进到理论思维,培育自觉的问题意识:一是为什么提出这“三个选择”?二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进行选择?三是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的?四是在“三个选择”之前中国先进分子是怎样选择的?五是在“三个选择”之中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不选择其他?六是在“三个选择”之中、之后怎么样(如:选择和发展,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七是“三个选择”的对象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科学社会主义,其本身是什么?八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会进行这样的“三个选择”?九是历史和人民依靠什么进行这样的选择?十是历史和逻辑相结合,如何认识“三个选择”?十一是“三个选择”有何用(历史和现实作用)?十二是“三个选择”过程中的特点和经验教训?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重在知其所以然,所必然。   如何有效地在有限的约36课时讲授“纲要”课和约30万字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让他演讲3小时,马上就能讲;讲10分钟,需要准备一星期;讲3分钟,需要准备三星期。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纲要”课与中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关系如何?与高校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课有何区别?如何理解、把握和体现“纲要”之“纲”和“要”?   讲授“纲要”课的教师绝不是被动纪录历史的工匠,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历史进程的思考者。因此,讲授“纲要”一定要有问题意识。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辨识理路和思维触角      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追问历史教学,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追求的方向。   “纲要”课教学,其教学的思维应有四个触角:   一是整体性触角。将重大历史事件等置于170年的历史时间跨度下,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任务为基本线索和研究视角,站在170年历史的天平上,观察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和位置,体现出自觉的会通意识。   二是民族精神触角。历史记载着文化,文化负载着历史,文化表现为一个历史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