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不见手到场神话.doc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看不见的手”到“市场神话” 林金忠 ? 2012-12-06 14:48:51   来源:《经济学家》2012年7期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西方现代经济学中流行已久的一个说法,即作为西方现代主流经济理论之核心的市场机制理论乃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缺乏文本支持的条件下,主流经济学者们选择性地解读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隐喻,并将其转换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由此生发出“市场原教旨主义”及其“市场神话”观念。本文对斯密著述中使用的“看不见的手”隐喻进行文本考察,结果表明:斯密多处使用这一隐喻,然而其中竟无一处指涉主流经济理论;西方主流经济学者们关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那些不实吹捧是缺乏根据且具有误导性的。   【关键词】看不见的手 市场机制 一般均衡 市场神话   一、引言   理查德·兰洛伊曾经说:经济学家似乎有个老习惯,总是喜欢通过溯源于前人的某个思想,来为自己的理论提供某种合法性依据。①此话颇有道理,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家们正是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乃是一套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其中心问题是竞争性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问题。如今,这一套理论在任何一本西方现代经济学教科书中都能见到,可谓家喻户晓,足见其传播及影响之广泛,其强势地位乃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已主导了当代经济理论研究的话语权。唯其强势地位,这一套理论已逐渐渗入人们的观念世界,已然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市场原教旨主义”及其“市场神话”。   然而问题在于,主流经济学家们总是不容置疑地把上述这一套理论溯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隐喻,其目的在于试图为其理论提供某种合法性依据。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隐喻,其本意在多大程度上能为主流经济理论提供合法性依据呢?笔者相信,探讨这一问题,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眼下依旧盛行于国内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以及由这种理论而衍生出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及其“市场神话”观念,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隐喻   首先有必要先弄清亚当·斯密著述中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一用语的真实含义。   这里需要澄清三个基本事实:首先,“看不见的手”这一用语并非亚当·斯密首次使用,而是在他之前的文献中早已出现。据加文·肯尼迪所做的详尽考据,西方历史上有多位伟大作家(如荷马、贺拉斯、卢克莱修、奥古斯丁、莎士比亚、丹尼尔·笛福、伏尔泰等)都曾早于亚当·斯密使用过“看不见的手”这一用语。[1]其次,亚当·斯密在其著述中不止一次使用过“看不见的手”这一用语,或者说,他的“看不见的手”实际上并不止一只。那么,他究竟有几只“看不见的手”呢?在其全部著述中,文本字面上出现“看不见的手”(an invisible hand)这一用语共计三次,分别出现于他的三部著作中,即:大致写于1751—58年间的《天文学历史》(The History of Astronomy)一文,初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及初版于1776年的《国富论》。倘若仅仅据此判断,那么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斯密共有三只“看不见的手”。当然,倘若撇开文本字面,换成从文本语义角度去“索隐”的话,那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就不仅仅只有三只了,现有文献仍说法不一,比如有“四只说”、“九只说”等。②再次,就文本字面出现的那三处而论,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在于:“看不见的手”一语均是作为隐喻(metaphor)来使用的。众所周知,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本身乃作为文本叙述的一种文字表达技巧;在一个文本中,隐喻可以直接承载某种特定的思想,但也可以并不直接承载特定的思想,是否直接承载特定思想主要由文本的特定语境和语义来判断。   由上述基本事实出发,那么,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隐喻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支持主流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一套关于市场机制的理论呢?就亚当·斯密著述中文本字面出现“看不见的手”用语那三处而论,尽管皆属隐喻,但它们在文本语境和语义上却是各不相同的,从文本的上下文联系中并不难看出这一点。   在《天文学历史》一文中,亚当·斯密写道:“这就是多神论以及粗陋的迷信的起源,它们把所有那些自然界不规则变动事件都归因于某一具有智慧却又看不见的存在者的喜和怒,都归因于神、神灵……火燃烧起来,水涌现出来,这些都是物体自身性质的必然;也不是丘比特的那一只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 of Jupiter)曾察觉到而作用于这些物体。”[2]49-50这里出现的“看不见的手”隐喻,所指涉的是“神”,字面上是特指古罗马神话中的大神丘比特。从上下文不难看出,斯密是在描述人类早期历史阶段,由于人们缺乏关于自然过程的科学知识而曾有过的种种迷信,即把自然界发生的任何不规则变动

文档评论(0)

汪汪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