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美学教程教学提要文学与传媒学院讲授者张文杰20122第一.DOC

新编美学教程教学提要文学与传媒学院讲授者张文杰20122第一.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编美学教程教学提要文学与传媒学院讲授者张文杰20122第一

PAGE PAGE 34 新编美学教程(教学提要) 文学与传媒学院 讲授者:张文杰 2012,2 第一章 美 学 一、美学传统与当代 1、 美学西来 正像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来自西方一样,学美是从西方来到中国的洋科学。在了解西方美神移居中国之前,首先了解它在西方本土的发展与演变情形是必要的。 “美学”一词,英文为Aesthetics。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出版于1750年的著作《美学》中,首次明确地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埃斯特惕卡”这就是今天所谓“美学”。“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鲍姆加登的《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或“美学之父”。 在鲍姆加登之前西方美学大体经历了几个阶段并出现过一些重要的美学形态,如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学的中国化 美学在中国诚然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但仍是一门外来而又年轻的现代科学。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是在晚清从西方经日本中介而移植到中国来的。美学的中国化过程先后通过三条主渠道而实现:日本、西方、前苏联。但以王国维等在汉语学界使用和推广“美学”为标志,美学学科在中国诞生。美学在中国是一门外来且年轻的学科。 3、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变 从发展与演变历程看,美学在现代中国也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国现代美学的演化阶段如下:清末民初美学、五四美学、30—40年代美学、50—70年代美学、80年代美学和90年代至今的美学。 4、 美学在当代 从美学西来与中国化的匆匆巡礼可见,年轻的中国现代美学深受西方美学的影响,但由于为适应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特定需要而产生,并背靠自身的深厚传统,因而有自己的独特问题和演化方式及特定作用。无论是西来美学还是本土审美观念与艺术传统,都已作为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现代美学的内在因子而存活下来,正以传统的方式有力地影响我们的当代生活与文化。 二、美学的两义 在长期的中外美学研究中,美学一词已被赋予多种含义。一般来说,美学在今天往往具有两种歧义或两种不同用法:一是美论美学,主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问;二是感觉论美学,认为美学是关于感觉的学问。 美论美学倾向于把美作为核心研究对象。而感觉论美学更突出感觉在美学中的核心地位。这两种美学的取向各有其合理性、历史性和适用范围,不能简单断定其优劣短长。比较而言,美论美学由于特别标举美于艺术,更多地属于传统美学,尤其契合于精英旨趣为主导的高雅文化的价值追求;而感觉论美学突出普遍性感觉与日常生活,则出于美学创立之初的学科旨意,更贴近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或消费文化为主流的当代审美文化状况。因而我们要在感觉论美学基础上适当吸收美论美学的某些传统,形成对于当代审美现象的阐释思路和框架。 三、美学的界说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可以对美学作出界说。这个问题涉及两方面:一是美学的学科属性,二是美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所以,首先要回答美学的学科属性,进而讨论美学的研究对象,最后给美学下个操作性定义。 四、美学的学科特征 卡勒进归纳出当今文论的四种特征:第一,理论是跨学科的,常常涉及其他多种科学。第二,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恶,是文学现象的一种意义阐释尝试。第三,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第四,理论是自反省的,即是思维的思维,代表着向现有文学和其他话语范畴发出质询的力量。 卡勒进对当代文学理论的上述四点概括也大体适用于西方美学的总体趋势,因为西方当代美学与文论的学科特征没有区别。置身在全球化学术语境中,中国当代美学诚然具有自身的独特问题领域,但必然无法超越世界总的学科走势之外。就中国当代美学的具体情形看,可以见出如下新的学科特征: 第一,在学科属性上,美学已从科学论转向跨学科论。第二,在学科对象上,美学已从美论转向审美生活论。第三,在学科方法上,美学已从演艺论转向归纳论和体验论。第四,在学科反思上,美学已从确定论转向自反论。 五、审美沟通及其要素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