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走进苗族.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走进苗族

银角 最大的银角高约80厘米,两角距离约80厘米,角尖一般用白色鸡羽装饰。银角正中围绕太阳图案上边有以银片插成扇形的放射状,象征初升的太阳光芒照射。 图为西江式银角 银冠 银冠造型由银角演化而来,远视呈倒插的巨大木梳。边缘为一整块银片连成弓状又似牛角状,角尖为方孔钱式的放射纹装饰,银片表面为二龙戏珠浮雕图案。 图为施洞式银冠 2.银帽 银帽为苗族盛装头饰,由众多的银花及各种造型的鸟、蝶、动物和银键入银铃组成,给人以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印象。 银发簪 银发 3·银围帕 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4·银发簪 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题材以花、鸟、蝶为主。 银簪 银簪是苗族服饰盛装饰品之一,又是日常便装中用以固定发髻的实用品。 5·银插针 插针的类型很多,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 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数不胜数。 1·银背吊 银背吊分为实用性及装饰性两种。实用性银背吊又称背扣,流行于贵州都柳江下游的苗侗地区。当地姑娘喜穿胸围兜,银背吊连接围兜带,悬于背部,既可调节兼作领口的脚围口的高度,又可作为装饰品。这种银背吊或用筷子粗细的银条盘成螺旋纹,或为方形,重者可达三百余克。装饰性的银背吊流行面较厂,尤以黔中一带苗族为多,常见的有蝶形吊和葫芦吊,大多用来装饰妇女背小孩的背扇。 2·银背牌 装饰风格和效果颇类银衣。不过,银背牌是将组合银片缝在恃制的长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钉于衣背,穿卸比银衣更为方便,却缺少了几分银衣的雍容华贵。 (腰坠饰包括银腰带、银腰吊饰等。 1.银腰带 银腰带主要流行于贵州黄平苗族地区,当地叫银菩萨腰带,即把数十或上百个银菩萨分两排或三排缝缀在布腰带上。贵州省博物馆藏银腰带一件,其上105个银菩萨造型独特,姿态各异,显示出苗族银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2.银腰吊饰 银腰吊饰佩于腰部两侧,以有侧居多。由于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饰比腑吊饰要小,但是却更精致,造型亦更加丰富。 苗银首饰洁白的秘诀 苗族饰银洁白无暇。因此,苗族银匠除了加工银饰,还要负责给银饰除污去垢,俗称洗银。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净,再用铜刷清理,银饰即光亮如新。 * 苗族 苗族简介 一、苗族的历史 在距今五千多年长江中下游及黄河下游一带,逐渐形成了部落联盟——“蚩尤九黎”。 尧、舜、禹时期,九黎部落又发展起来,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三苗”。 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部落一起被称为“南蛮”(亦称“荆楚”)。 周昭王开始的“征伐” ,苗族祖先开始迁徙分离。 二、族称 尧、舜时期,与楚人统称为“南蛮” 。 汉代以后,与居住武陵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统称为“武陵蛮”。从东汉起又开始将“武陵蛮”称为“五溪蛮”。 唐、宋以后,“苗”则从若干少数民族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民族的族称重现于文献之中。 解放后根据苗族人民自愿,将族名统一称为苗族。 三、苗族历史上的五大迁徙 第一次大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原因,远古羌人南人迫使向东迁徙 。 第二次大迁徙 :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原因,九黎打败炎帝族,追逐炎帝族残部到达黄河北岸,方向由南向北迁徙。 第三次大迁徙 :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原因,涿鹿之战,蚩尤战败被杀,退回南方。 第四次大迁徙 :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原因,夏舜 实行“分北三苗” ,苗祖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 第五次大迁徙 :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 。 苗族是一个不断被驱赶甚至被消灭的民族,但他们一直没有对生命和祖先的放弃,自五千年前开始,爬山涉水,经历千难万苦,从中原从楚国逃到云贵高原和世界各地,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寻找故乡,用血泪养育古歌和神话,没有怨恨,把悬崖峭壁当做家园,梯田依山而建,信仰万物,崇拜自然,祀奉祖先,感谢仇人。 ——苗族作家南往耶 上世纪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感叹:“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人和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与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