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答关键点.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申论作答关键点 1, 需按流程来作答 第一步——审清题意,确定方向 这里所谓的“题”,指的是申论的“作答要求”或“申论要求”。只有审清题意,严格按照申论要求作答,才能避免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情况发生。审题时要重点注意四个方面:作答范围、作答任务、作答身份、作答条件。 第二步——阅读材料,提炼要点 在申论考试中,要点就是存在于给定资料中有助于答题的重要信息。审清题目后,考生需要按照阅读材料的步骤和技巧,把握材料内容,提炼作答要点。 第三步——按照逻辑,加工要点 申论作答的逻辑,也叫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通过提炼所得到的重要信息,还只是缺乏关联性的单个采分点,考生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其进行排列、整合,使答案更加富有条理性,满足申论作答的结构要求。 第四步——注意字迹,书写答案 最后考生只需按照自己整合好的答案内容,规范整洁地作答于答题纸上即可。 2, 抓住采分点 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贯彻执行、提出对策四大类题型,一般都根据阅卷领导小组制定的标准答案按点给分。这个点,就是采分点。 (一)采分点的个数 一般而言,采分点的个数不会少于5个。以2011国家公务员省级申论考试第一大题第一小题为例,题目要求“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分值为10分,此题采分点有6个,每个采分点的分值从1分到3分不等。 一般而言,10分的题目采分点在5个左右,15分以上的题目采分点一般在5~10个左右,但也不排除个别题目有10个以上采分点。大多数考生申论分数不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前面几道题回答不够全面,采分点不全或者基本没有采分点。 考生在作答时一定要有踩点意识,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多写要点,宁多勿缺。 (二)采分点的要求 采分点有两大要求:一是采分点要来源于材料,二是采分点要言简意赅。 采分点都是有关键词的,其中的大多数都是题目中已经给出的关键词或字眼,或者只需要稍加整理即可。这与“到材料中找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采分点基本上直接来自于给定材料,即使不能直接从给定材料中得出,也能通过理解和分析给定材料,间接得出答案的采分点。 采分点的个数一般不会少于5个,而申论前面几道题作答字数大多在200~400字左右,每个采分点的字数大约在15~40个字左右。用15~40个字表达一个要点或一层意思,这就要求考生的采分点一定要言简意赅,尽量用几个关键词将采分点表达出来,不能出现过多描述性或数字性的词语,也不能照搬材料大段原文,以节省篇幅书写其他采分点,避免因字数受限而导致遗漏采分点的情况。 3, 答卷增色技巧???? (一)重点突出 要使答卷突出,考生可以采取分条分段、提取主旨句、关键词前置等方法。 (二)精字减词 要做到精字减词,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描述具体的事件细节和过程。   2、通常不出现具体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   3、通常情况下不出现具体的数字。   4、通常情况下不举例。 (三)条分缕析 在归纳整理答题要点以后,还要以适当的逻辑关系分层分步作答。这种“逻辑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近期——长期”的时间关系、“总——分”的包含关系、“发现——分析——解决”的处事步骤,有“紧迫——远虑”的急缓步骤,有“政府——企业——个人”的主体分类等等,要按要点的具体性质进行分类组合。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加强领导、转变职能” 形式上,要用活 .动词的多样化。“加强”一词过于单一化,可以使用“加大”、“强化”、“重视”、“完善”、“健全”等类似词语。 表示意义词语的多样化。除了“前提”、“基础”、“保障”、“关键”之外,还可以使用更多的词语,以避免重复。例如: 两字:“重点”、“核心”、“抓手”等。 三字:“助推器”、“着力点”、“突破口”等。 四字:“主攻方向”、“力量源泉”、“有力保证”、“战略重点”、“重要途径”、“根本出路”、“必要条件”、“紧迫任务”、“关键环节”等。 申论的六大拟题方法 1,“未必”法 方法一:在应该“成立”的一对因果关系词之间添加“未必”二字 例;1,“有为”未必“有位” ——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安全检查未必安全 ——关于“S-K II”事件的冷思考 方法二:在一个“四个字组成的词语”中间添加“未必” 例:1,“开拓”未必“创新” ——国有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重视“硬件”而忽视了“软件” 方法三:在两个意思相近的词语中间添加“未必”二字 例:1,“可承受”未必“可接受” ——从我国听证制度说 2,“合法”未必“合理” ——城管的合法执勤也应该“合理化” 2 ,提问法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