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化症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系统性硬化症培训课件.ppt

* 病理及甲床检查 硬变皮肤活检见网状真皮致密胶原纤维增多。表皮变薄,表皮突消失,皮肤附属器萎缩。甲床毛细血管显微镜检查显示毛细血管襻扩张与正常毛细血管缺失。 * 甲床微循环早期:增大(巨大)毛细血管和出血点偶见,毛细血管无减少,无分杈毛细血管 * 甲床微循环活动期:增大(巨大)毛细血管和出血点常见,毛细血管明显减少,可见分杈毛细血管 * 甲床微循环晚期:增大(巨大)毛细血管和出血点少见,毛细血管严重减少,毛细血管排列紊乱可见分杈毛细血管 * 硬皮病的指端缺血坏死 * 影像学检查 X线:可示双手指端骨质吸收,软组织内有钙盐沉积。 钡餐:可显示食管、胃肠道蠕动减慢或消失,下端狭窄,近端增宽,小肠蠕动亦减少,近侧小肠扩张,结肠袋呈球形改变。 超声和MRI:可用来评估骨关节受累情况肌SSc相关的血管病变。 * 硬皮病的远端骨质溶解 * 胃肠道蠕动减慢或消失,下端狭窄,近端增宽 * 结肠袋呈球形改变 * 诊断 * 198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 (一)主要指标 近端硬皮:对称性手指及掌指或跖趾近端皮肤增厚、紧 硬,不易提起。 (二)次要指标 (1)硬皮指: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 (2)指端下凹性结疤或指垫变薄:由于缺血指端有下陷区,指垫组织丧失; (3)下肺纤维化:无原发性肺疾病而双下肺出现网状条索、结节、密度增加,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 具备上述标准之中的一个主要标准或 二个次要标准者,即可诊断 * ≥9分的患者为明确的SSc 2013年ACR/EULAR SSc分类标准 项目 子项目 权重/积分 双手手指皮肤增厚至掌指关节近端 - 9 手指皮肤增厚 (仅取较高分) 手指肿胀 2 手指指端硬化(掌指关节以远,近至 近端指(趾)间关节) 4 指尖病变 (仅取较高分) 指尖溃疡 2 指尖凹陷性瘢痕 3 毛细血管扩张 - 2 甲皱襞毛细血管异常 - 2 肺动脉高压和/或间质性肺疾病 肺动脉高压 2 间质性肺疾病 2 雷诺现象 - 3 SSc相关自身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抗拓扑异构酶I抗体(抗Scl-70抗体)、抗RNA多聚酶III抗体 3 Van den hF, et al. Ann Rheum Dis 2013;72:1747-1755. * 2013 ACR/EULAR标准 总分大于或等于9分即可诊断为SSc 双侧手指近端至掌指关节的皮肤硬化为诊断SSc的充分条件,满足此项即可诊断为SSc 相比于1980年的标准,2013标准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更高,有利于SSc的早期诊断 * * . 系统性硬化症 * 硬皮病(scleroderma)是一种以局灶性或弥漫性皮肤变硬和增厚为特征,也可影响血管和内脏(包括心、肺、肾、和消化道等)的一种结缔组织病。根据病变所累及的范围,可将硬皮病分明系统性硬化症(SSc)和局限性硬皮病。其中SSc是所有结缔组织病中最具临床异质性的一种,对其的诊断和治疗都颇具挑战性。 *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制 病理学 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 流行病学 全球发病,发病无季节性和地区聚集性。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高峰为30-50岁,女性多见,男:女为1:(3-6),育龄中晚期女性比例更高。 患病率为19/10万-75/10万。 亚裔美国患者与白人患者相比发病年龄更轻,且 2/3 的亚裔患者为 lcSSc,而绝大部分白人患者为 dcSSc。 * 病因 遗传因素:明显家族史,SSc患者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为普通人的11-158倍,出现抗核抗体阳性的可能性也高于普通人。 同时也发现SSc患者中HLA-DR1,HLA-DR2,HLA-DR3,HLA-DR5及HLA-DQA2等的频率增高。重症患者中HLA-B8频率升高。 环境因素:长期服药(食物抑制药、博来霉素、喷他佐辛、异烟肼、紫衫醇),职业性经常接触化学物质(二氧化硅、杀虫剂),感染(巨细胞病毒、人细小病毒、疏螺旋体)。恶性肿瘤(乳癌、类癌、转移性黑色素瘤)等。 微嵌合状态:近来研究表明,来自SSc患者的外周血中的微嵌合状态细胞(特别活跃的并可以识别患者的白细胞抗原)明显增加。 * 发病机制 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在有遗传易患基因的背景下,由于某些环境或感染的因素的影响,导致体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异常,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和细胞因子而导致发病。 已知的发病机制包括:血管损伤和破坏、免疫系统的激活以及广泛的血管和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了胶原过度产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包括纤连蛋白、黏蛋白、原纤维蛋白I和氨基葡聚糖在皮肤和其他器官的沉积。 * SSc的发病机制:血管病、炎症和纤维化 血管对损伤因素的反应 在趋化因子和黏附受体 作用下,炎性细胞聚集 成纤维细胞激活的过程. *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