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刺灸方法》ppt课件
(4)开阖补泻 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5)平补平泻 进针后均匀地题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二)复式补泻手法 1 烧山火 2 透天凉 (三)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 1 、机体的功能状态; 2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3 、针具及手法等因素。 九、留针与出针 1、留针法 作用:候气.调气. 留针时间:15~30min. 2、出针法 先以左手拇食指或食中固定被刺腧穴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退至皮下,没有沉紧感觉时迅速拔出. 十、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一)晕针 原因: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当劳累、空腹、大泻、大出汗、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 症状: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处理: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给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一停二拔三平卧。 预防: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者要解除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宜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二)滞针 原因: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 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可 行针时捻动幅度过大,肌纤维 缠绕针身所致。 现象: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 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 不能出针。 处理: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的皮肤和肌肉缓解,或在滞针的针柄上施灸,或在滞针附近的穴位另刺一针,即可缓解滞针现象。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预防: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转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三) 弯针 原因:弯针是由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可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 现象: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转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处理: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 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 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预防:只要让病人采取舒适 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 轻,指力均匀;刺后嘱病人不要 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 弯针。 (四) 断针 原因: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 果针具的质量欠佳,可针体被腐蚀生 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 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现象:针身折断,残端留在患者 体内; 处理: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嘱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 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预防: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嘱咐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地预防折针。 (五)血肿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 十一、针刺注意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7、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8、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第二节:灸法 一.艾炷灸:艾绒 1、直接灸: 无瘢痕灸(化脓灸) :半个枣核大; 瘢痕灸:麦粒大; 2、间接灸: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等; 二.艾卷灸:艾条;药条;太已针;雷火针; 1、悬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2、实按灸: 三.温针灸: 四.药物灸(天灸,药物发泡灸): 白芥子、甘遂、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四川省2004年肺结核流行特征及空间聚集性分析.pdf VIP
- 《小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x
- 回收、暂存、中转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项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VIP
- 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及答案.pdf
- 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汽车电气装调工赛项)考试题库资料(含答案).pdf
- 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202305.pdf
- 东华大学819有机化学2018年考研真题.pdf
- 精品推荐企业财务制度通用版汇总.docx
- 2016年东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819有机化学考研真题.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