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40~50岁近绝经期妇女。单侧或双侧乳头溢出血性(或淡黄色)液体,常为间歇性自发性溢液(70%~90%以上由此症状)。或仅在内衣上见有棕黄色的血迹存在,或挤压、碰撞后溢液。溢液之导管口部位恒定。 . 治疗(内治): 1、肝郁火旺型: 证见乳头溢液,颜色鲜红或暗红,伴有烦躁易怒,胸闷胁痛,失眠多梦。 治则:疏肝解郁,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丹皮9克、山栀子9克、夏枯草30克、柴胡6克、当归9克、赤芍9克、侧柏炭12克、茜草9克、生甘草6克、仙鹤草18克,水煎服。 . 2、脾虚血亏型: 证见乳头溢液,颜色淡红或黄色稀水,伴有面黄倦怠,食少,虚烦不眠。 治则: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 当归10克、白芍12克、党参30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广木香10克(后下)、龙眼肉10克、紫珠草30克、仙鹤草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 (三)、乳房单纯囊肿 中年妇女乳房短时间内出现的良性囊性肿物称为“乳房单纯性囊肿”。 本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西医学认为:乳房单纯囊肿为内分泌失调,刺激乳腺组织,使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导管伸长、迂曲、折叠、管壁坏死,进而形成囊肿。 .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中年妇女,以脂肪含量较多的妇女多见,发病年龄为30~50岁之间,25岁以前及绝经后少见。乳房肿块突然增长,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境界清整,有囊性感,活动度好。肿块大小不一,有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可单发或多发,单发者多呈圆形,密集的多发囊肿或单发多层囊肿常呈椭圆形。以多发囊肿及双侧常见。 . 治疗: 乳房单纯囊肿与内分泌失调有关,术后容易复发,故中医辨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 证见乳内结块,小若绿豆、黄豆,大如鸽蛋、鸡蛋,光滑活动,扪之有囊性感。常伴月经不调,经前乳胀或经前肿块增大。 治则:调和冲任 . 方药:二仙汤 仙茅12克、仙灵脾12克、肉苁蓉15克、鹿角霜10克、桃仁15克、首乌15克、三棱10克、莪术15克、泽兰10克、当归10克、生山楂30克、山慈菇30克,水煎服。 . (四)乳房脂肪瘤 乳房内脂肪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称为“乳房脂肪瘤”。 本病属于中医“肉瘤”的范畴。西医学认为乳房脂肪瘤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瘤一样,属脂肪细胞过度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 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易发生在脂肪丰富的大乳房内。 . 治疗: 乳房脂肪瘤是良性肿瘤,较小而生长缓慢,无明显不适者可用中医辨证治疗。肿块较大者,可作脂肪瘤单纯摘除术。 1、脾虚痰湿型: 证见瘤体较大,软如绵,甚底宽大,无触痛,喜温喜按。伴面色微黄,精神疲倦,气短懒言。 治则:健脾宽中,燥湿化痰。 * * * * * . . 门诊70%以上都是心身性疾病,这类疾病都和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有关。 极度的恐惧和极度的焦虑导致自我调节功能失调,导致了生理功能的严重紊乱。尤其女性容易导致乳腺疾病、月经失调、子宫肌瘤、不孕等。 . 每于月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乳房作胀,或乳头痒痛,甚至不能触衣者,中医称为“经行乳房胀痛”。其发病的部位、时间等与肝、胃、肾密切关联。是因七情内伤、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不通则痛。 . 中医所说的肝气郁结,心气不舒,从而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心身性疾病。 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如何调整负面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健康的伤害,预防肝郁保持健康。 . 1、调节精神情志: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调畅,而肝能调畅气机,所以,肝能调节精神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条达舒畅,则人体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气和志达。 . 反之,若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会引起两方面的精神情志活动异常:一是肝气升发不足,疏泄不及,气机不畅,可见抑郁寡欢、多愁善感等症;二是肝气升发过亢,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可见烦躁易怒、面红目赤、头胀头痛等症。二者均可引起乳腺胀痛。 . 2、促进消化吸收:其一,临床上常可见的胃气不降的嗳气、脘痞、呕恶、纳减等肝胃不和症状,又可见脾气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