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讲稿【精选】.doc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诊断学讲稿【精选】.doc

PAGE O(∩_∩)O 山东中医药大学 讲 稿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刘家义 授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七年制 授课日期: 2006.9 绪 论 一、几个概念 1.病:疾病的名称.如痢疾:疾病全部阶段的病理概括. 2.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3.证:证候名称: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病痢疾 病 痢疾 例: 证脾肾阳虚证大肠湿热证 证 脾肾阳虚证 大肠湿热证 4.诊断:诊察病情,对所患病证作出判断. 5.诊断学:研究诊断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二、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1.诊法:望,闻,问,切四种诊病方法:收集资料 2.诊病: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 3.辨证:对疾病作出证名诊断 4.病案:对疾病及诊疗过程的记录 三、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史 1.《内经》:提出四诊 2.《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中医精华) 3.《脉经》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着 4.《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第一部证候诊断专着 5.唐?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明 6.宋?施发:《察病指南》,第一部四诊专着 刘完素重视辨别病机 刘病机 7.元?四大家 朱丹溪强调从外知内 朱内外 李东垣主张四诊合参, 李合参 张从正重视鉴别诊断 张鉴别 8.明?李时珍《濒湖脉学》27脉 9.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10.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11.新中国成立后 四、中诊的原理 1.司外揣内:从外部的表现推测内部的病变,也称由外知内。 2.见微知着:从微小的变化推测整体的病变. 3.知常达变:从生理推测病理,从正常推测异常 五、中医诊断的原则 1.整体察病:把病人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外部与内部联系局部与整体联系,还要与自然界联系. 天冷加重(痛痹)下雨加重(湿痹)例:鼻塞 天冷加重(痛痹) 下雨加重(湿痹) 例:天人相应:气候,地理。如:关节痛 2.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并用,并全面分析 如弦脉主肝病、痰饮、痛证;滑脉主湿热、痰饮、孕妇、青年人,必须四诊合参才能作出诊断。 3.病证结合:既要诊断病,也要诊断证,也称病证并辨。 例:病名肺痨,证名肺阴虚 (六)学习要求与方法 1.要求 1)学会运用四诊,学会运用辨证 2)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3)掌握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2.方法 1)掌握中基的脏象、气血、病因等内容 2)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如举一反三法、归纳比较法、前后联系法、组合式学习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方法 一、态度认真,语言和蔼 二、提出问题,抓住主诉,围绕主诉进行询问 三、语言通俗易懂,不用医学专用术语 四、适当提示,但不可套问 五、危重病人抢救为先 第二节:问诊内容 一、一般情况 发病情况病情演变诊治经过二 发病情况 病情演变 诊治经过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过去史 例:患慢性肝炎五年 五.家族史:遗传病 传染病 六.个 史:出生史,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月经史,婚姻史,生育史等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1.寒:病人目觉怕冷 得衣被,近火取暖寒不解者为恶寒,“见于表证” 得衣被,近火取暖寒能解者为畏寒,“见于里证” 2.热:病人体温升高或自觉发热 壮热:高热不退,持续高热:实热证(39`C以上) 气虚阴虚肝郁 气虚 阴虚 肝郁 低热:38`C以下. 原因 阴虚潮热— 阴虚潮热—下午或夜间低热 阳明潮热—日晡热甚(3~5点) 湿温潮热—下什身热不扬(不能外透) 潮热:按时发热或热甚 五心烦热:阴虚内热 (二)问汗 1.自汗:白天不因于热而经常汗出.“见于气虚,阳虚” 2.盗江:睡,汗出,醒后汗止“见于阴虚,气阴两虚” 3.半身汗:身体:侧汗出:气血不畅 4.头汗:但头汗出 常人:头背阳气盛易出汗 病人 上焦热盛 中焦湿热 虚阳上越 5.战汗:先战栗而后汗出“邪正剧争” 正胜:不发热,脉正常 邪胜:发热,脉数 6.腋汗:腋下汗出:湿热 7.黄汗:白衣腋下部分染黄:湿热 (三)问疼痛 1.疼痛的机理 不通 不荣 2.疼痛的性质 1)胀痛:气滞 胸,胁,腹 肝阳、肝火:头,目 2)刺痛:瘀血 3)冷痛:寒证 4)灼痛:热证 5)隐痛:虚证(喜按) 6)绞痛:实邪阻滞(拒按) 例:胆结石,心绞痛,胆道蛔虫 7)重痛:湿证 8)空痛:虚证 9)掣痛:扯痛:筋病(与肝有关) 例:坐骨神经痛,一处连着另一处痛 10)走窜痛:气滞 风痹 11)固定痛 血瘀 寒湿痹痛 例:关节疼痛 3.疼痛的部位 引经药直达病所前额痛—阳明(白芷) 引经药直达病所 前额痛—

文档评论(0)

liuxiaoyu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