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9年高考历史改革开 放30年专题
第一部分:经济建设: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农村人口多,农村关系整个政局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原先经济体制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落后。 (2)最早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 (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三、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二)格局及特点: 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原因: 原有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过程: 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4、十五大的内容: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内容。 5、2000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特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2、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第二部分:政治建设 (一)民主政治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2、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3、进一步完善三根本政治制度: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2)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近《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法制建设: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建设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三部分:思想理论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过程: (1)1978年,《解放思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