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35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017年)
;;;;对外开放的前沿;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 QQ:1476360113;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右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
应的关系,据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解析 注意观察图像,理解纵坐标的临界点上下的含义,可以看出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后,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答案 D;2.(2013·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由图1可直观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2可看出苏南地区城镇化起点高、速度快、水平高的特点。;(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距离上海近,受上海辐射作用大;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能带动苏北地区发展。;(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及问题,很易作答。;(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 苏中地区___ 苏北地区_____
①强??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 结合题干材料及问题,很易作答。;;;;;十年磨一件
范国雄(新浪微博:@爱弄PPT的老范)
高中地理课件/第三代
电话 QQ:1476360113;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2015·安徽文综)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解析 分析图中相关要素的变化可知,林地面积先增后减,总体上有所增加,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
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地面积均先增后减,总体上变化不大,B、C项错误;
图中显示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此推断,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并非主要来源于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而是占用大量耕地所致,故D项正确。
答案 D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 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使地面硬化,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A项错误;
建设用地增加,城市规模扩大,会使部分居民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空间距离增大,加之交通拥堵,造成居民上下班的路程增加,耗时更长,平均通勤距离更长,B项错误;
该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会使“热岛”效应增强,生物多样性减少,故C项正确。
答案 C;(2012·江苏地理)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解析 解答本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