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管理.doc

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学术资料-中国经济学管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作 者】霍秀媚 【作者简介】霍秀媚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 贫困是指由特定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一种社会主义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不过,应该看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出现,以及致富条件与机会分布的不平衡等因素的作用,致使我国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贫富差距。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率先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低收入群体,在有些地区,人们甚至连起码的生存需要都难以满足,依然生活于贫困之中。 由于目前我国基本上还是个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因此,较突出的贫困问题主要还是在区域性贫困是我国农村贫困的最主要表现,目前,属国家级的贫困县中,有一半分布在西部落后地区,主要是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信息闭塞,资金短缺,农产品销售收益低,这些特征在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从我国贫困人口的民族特征看,大部分为少数民族。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带,在宁夏、云南、贵州、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较高,而且少数民族因人口政策优惠使人口出生率比其他地区高。少数民族占我国总人口10%,却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的40 50%,西部地区的比例更高,新疆、贵州分别为90%和70%以上。在国家级的贫困县中,有近一半是少数民族自治县。从贫困地区的生产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调整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结构性贫困大幅度减少。但是,由于我国城乡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结构性贫困仍以相对贫困的形式长期存在。 针对部分地区的贫困状况,国家从1986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计划的扶贫工作,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开发领导小组和专职扶贫机构,经过多年的努力,贫困人口数量大大降低。但目前农村的贫困人口还有6500万,有2000多万人口刚刚解决温饱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宣布在本世纪内要基本消除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工作能否顺利完成,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还会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扶贫工作刻不容缓。 可持续发展理论,当初是针对后工业社会只有经济增长,而没有社会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这种发展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既力求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后来,这种可持续发展理论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被联合国的环境发展委员会确定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有三大具体目标:一是限制当代国际、区际公平地分享自然资源,等等。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包含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等重要内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就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我国政府总理李鹏率团出席了这次大会并承诺执行大会通过的各项文件。此次大会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和配合下,我国编制并开始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针对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贫困状况,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消除贫困,必然成为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 首先,脱贫致富是促使贫困地区人民关注环境保护的前提。 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污染,节约能源,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但是,对于某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当脱贫被当作生存的首要目际时,治理环境的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里有两种现象是值得注意的:一种情况是,当贫困人口在生活质量很低的情况下,由于环境污染的程度不高(例如在一些边远地区,工业化程度较低,人们仍然从传统农业中寻找谋生的出路),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不突出,因而,社会成员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另一种情况是,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许多人的年平均收入还在200元以下,当这部分人还在为谋生的问题所困扰时,生存的重压致使他们关心的焦点是怎样在食物、饮水、住房和医疗条件等方面尽快改善,而环境质量往往不在其关心的视野之内。因此人们所看到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活改善和收入增加等好处,远远超过了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谋求经济增长而宁愿忍受环境污染,这是一些贫困地区人口忽视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上述两种现象虽是由于经济落后造成的,但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表现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是要靠长期积累形成的,如果无视科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