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术论文设计)-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docVIP

(毕业学术论文设计)-我国小麦条锈病致病生理小种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l 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小麦条锈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及群体遗传现象和抗病育种在小麦病害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总结评述了建国后50多年来我国在小麦条锈菌致病性和小麦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小麦抗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利用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在对病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作用研究中鉴定出31个生理小种; 明确主要由突变和异核作用不断产生的新小钟为导致7批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品种的遗传分化、混杂退化和布局利用、环境因素特别是地理生态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发现陇南和川西北为小麦条锈菌的主要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研究建立了小麦条锈菌DNA分子遗传标记体系.首次提出了小麦条锈菌基因漂移的证据, 进一步揭示了陇南易变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菌源传播关系,提出了治理对策。在抗病育种方面,主要总结提出了亲本选配和杂交育种以及品种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 小麦 条诱病 病菌生理小种 品种抗病性遗传 抗病育种 小麦条锈菌的致病性分化生理小种 现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对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检测为例,说明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致病性分化的主要生理小种: 1.1、标样来源 共采集并鉴定陕西省汉中、宝鸡、咸阳、西安、杨凌和甘肃省天水等6个地区13个县的条锈病菌标样231份,其中陕西标样190份;甘肃标样41份。 1.2、鉴别寄主 沿用全国通用的鉴别寄主,它们是Fulhard、保春128、阿夫、Trigo Euraka、抗引655、维尔、丰产3号、南大2419、阿勃、丹麦1号、尤皮Ⅱ号、洛夫林13号、早洋、中四、洛夫林10、水源11、 Hbrid46。 1.3、鉴定方法 鉴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太白高山条锈病菌小种监测试验站进行,鉴定方法同往年。反应型分级为 0、0;1、2、3和4共6级,0-2级为低抗(R),3-4级为感病(S)。 2、2001-2002年度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 2.1、鉴定标样结果明确的有231份,标样鉴定结果见表1,鉴定鉴别寄主对各小种的反应型见表2。其中结果明确的已知小种类型有19个,分别属于条中22、条中26、条中27、条中 28、条中29、条中31 、条中 32,Hybrid46类群的类型4、类型5、类型6、类型 7,水源11 类群的类型1 、类型2、类型 4、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 13、类型14,它们各自出现的频率依次为 3.03%、0.43%、0.43%、0.86%、2.16%、5.19%、66.23%、0.86%、2.16%、0.43%、0.86%、3.89%、2.16%、0.43%、0.86%、0.43%、7.79%[1]。 2.2、Hybrid46类群中条中32在2002年出现频率居各小种首位, 频率高达 66.23%, 与 2001年同期的46.78%相比,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分布范围广。条中 31号2002 年出现频率居第二位, 频率5.19%, 与2001 年同期的 8.77%相比,处于下降趋势,类型 4、 类型 5、类型 6、 类型 7频率均在0.86%-2.16%之间,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从2002年 Hybrid类群中各小种类型总和来看, 其频率达76.19% ,尤其条中 32号小种频率最高, 成为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流行优势小种。 2.3、水源 11类群中类型 14居第一位,各类型总和达16.88% ,与2001 年同期的 43.27%相比,其频率呈下降趋势, 类型 14与2001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类型4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比较明显,类型1 、类型2 、类型7 、类型8 、类型 10、类型13 频率均在 0.43%-2.1%6之间,变化不大。Hybrid46类群和水源 11类群出现频率总和达到93.07%[2]。 从总体流行趋势分析,Hybrid46类群中的条中32 号居第一位, 水源 11类群中的类型 4居第二位, 条中 31号居第三位, 其它各类型小种变化不大。主要流行的优势小种条中32 号频率占绝对优,分布范围广,出现频率高,致病性强,造成我省当前生产上种植的几乎所有的主栽品种丧失了抗锈性,已成为我省小麦条锈 病菌的优势小种。 2.3、讨论: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在小麦条锈病预测预报、 综合防治、 抗锈育种、 病菌抗药性监测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自 20世纪 60年代初期开始, 我国就成立了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牵头, 陕、甘、川、 云等省植保所组成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协作组,对我国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动态和消长规律进行监测,及时准确地预测了条锈菌的新小种出现和品种抗锈性丧失。对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

文档评论(0)

夏天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