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公众参和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VIP

近年来关于公众参和社会管理研究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年来关于公众参和社会管理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公众参和社会管理研究综述   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更需要公众积极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提供创新保障。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此后,学术界关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拟对相关研究情况做一简要的概括和梳理。   一、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内涵   公众参与理论最早发源于美国的政治领域,指的是一种政治原则或实践。在国内,学者们对公众参与的研究也比较集中于政治学领域,在社会学领域对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则相对比较少,但两者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所重叠。   (一) 公众参与的概念界定   俞可平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提出,公众参与通常又称为公共参与、公民参与,就是公民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1]王锡锌认为,规范意义上的公众参与是指公共权力在做出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决定公共事务或公共治理时,由公共权力机构通过开放的途径从公众和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获取信息,听取意见,并通过反馈互动对公共决策和治理行为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2]邢淑英从能力的角度提出,公众参与是指公民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排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充分发挥人民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增强社会与政府、公民与政府的合作,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3] 戴雪梅认为,所谓“公众参与”主要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4]   (二)公众参与的主体   王锡锌认为,公众参与的主体就是公众、利害相关的个人或组织。公众参与不同于公民参与。[5]戴雪梅指出,“公众”在公共关系学中是一个“集合体”,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组织。[4]王周户认为,在我国的特定政治和法律现实当中,我们认为所谓的“公众”应当是私权主体。公众并不当然地包括专家、学者。专家、学者能否成为公众参与中的公众主要取决于其是因为利益的影响而主动地参与到行政程序中来,还是因为受到行政机关的要求而被动地参与到行政程序中来。公众参与中的私权主体包括自然人以及法人。[6]   (三)公众参与的范围   俞可平认为,社会中存在一个公民可以合法参与的公共领域,这一公共领域的主要特征是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的存在。公民参与的范围比政治参与更大。除了政治生活外,公民参与还包括公共的文化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公民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公民参与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已经从国家的正式领域扩大到社会的非正式领域。[1]丁元竹指出公众参与包括民主参与决策,参与社会组织、基层组织的各种事务。[7]王锡锌认为,公众参与,也可称为公共参与,它所强调的是“事务的公共性”,如果某个事务属于公共事务,那么公众就可以参与到对该事务的观点表达、讨论、评价、协商等活动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公共事务的公共性。[5]蔡定剑认为,公众参与的对象包括:立法、公共政策制定和公共事务决策、公共治理。但公众参与不包括选举,不等于政治参与;公众参与也不包括街头行动和个人、组织的维权行动。[8]   (四)公众参与过程的不同认识   蔡定剑指出,公共参与这个概念强调公共机构和公众在公众参与过程中的互动性。其中,公共机构是公众参与的主体,而且是主导方。公众是参与方,一般是被动方,但是中国公众参与有自己的特点,公众还不完全是被动方,有时在公共机构决策和治理过程中,公共机构没有主动开放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来自民间的和社会的力量通过媒体、网络等公众舆论的手段,对某一公共决策或治理施加影响,迫使公共机构与公众产生互动过程。只有单方的行动而没有互动过程的行为不能称为公众参与。[8] 丁元竹认为,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是确保自身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公众参与过程也包含了利益博弈的内涵。[7]   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学者们普遍认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冯桂林认为,公众参与之所以成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又一基石,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它决定着社会管理体制的性质和效率,它影响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前途和命运。[9]   1.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刘柳珍认为,作为现代社会公民表达意愿、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方式,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不仅是一种事实状态,而且对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与和谐宽容具有重要的意义。[10]   2.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孙彩虹提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具有法理和理论支撑;社会事务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要求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方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