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成因和对策研究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成因和对策研究
摘 要:由于种种因素,滇西边境山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长期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需要转变民族群众观念,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充分发挥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滇西边境山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滇西边境;山区;贫困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1-0024-02
滇西边境山区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目前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该区包括云南省的怒江、保山、丽江、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红河、大理、德宏、楚雄等10州(市),共计56个县(市、区),其中五分之四的县是我国扶贫重点县。由于种种因素,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长期滞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5.2年,素质性贫困问题十分严重。滇西边境山区少数民族众多,共计26个民族生活在此,民族文化多彩纷呈,其中有15个独有少数民族、8个人口较少民族、21个县和126个乡镇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很多特有文化面临失传。滇西边境地区与越南、缅甸、老挝山水相接,在“一带一路”的实施中,从封闭地区变为开放的前沿,区位优势突出。因此,做好滇西边境扶贫工作,维护该区经济社会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滇西边境山区贫困问题原因分析
(一)因恶劣的生产环境致贫
滇西边境山区群众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人口稀疏,一些地区还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建设难度大、成本高,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困难,客观上限制了该地区经济发展。
1.目前出行依然困难。从昆明到边境县的客运汽车往返价600元左右,加上吃住的费用,出行一次的成本至少在1 000元以上,且耗时太长,差不多要10小时以上才能到昆明。出行成本太高使山区群众与外界缺乏交流,获取发展信息困难。因交通成本昂贵,招商引资存在诸多困难。
2.农田基础设施简陋。第一,部分电力设施因群众无力支付电费而形同虚设,水利建设难以满足群众生产及生活需求;广播电视则只能接收较少的节目,发挥不了先进文化的“窗口”作用;水、电、路、邮电、通信等一般都要低于云南省的平均水平。第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居住地和农田相距较远,大量的时间都在路途中浪费掉了;生产基地多位于山洼及山坡上,难以机械化作业,生产主要依靠畜力及人力,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三,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群众基本靠天吃饭,农业生产投入高、产出低、效益差。
(二)因观念致贫
区域内群众节俭意识不足。不少人把扶贫款用于吃喝玩等享受上,不去考虑扩大再生产或积攒起来以备后用。有些区域酗酒现象十分严重,部分人甚至借钱消费,缺少长远打算的意识。特别是遇到民族重大节日,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滇西边境山区群众普遍满足于种田能够维持生计,几乎所有农户以耕作为生,微薄的农户收入中农业经营占90%,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群众占93%以上。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滇西边境山区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些民族同胞消极畏难,加上多年来政府采取了救济和扶贫方式,部分人形成“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滇西边境山区群众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等靠外界力量发展生产的思想往往使扶贫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三)因教育落后致贫
该区地处偏僻、长期闭塞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佤族、傈僳族、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布朗族等众多民族群众是从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受教育程度较低,这些民族群众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本领,农业生产科技普及率低,生产生活方式仍旧落后,发展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由于与外界交流不多,民众很难接受新生事物。例如怒江州沿江而上的一些地区,集市上商品保持按堆估价的习惯。越往山里去,这种现象越突出。
(四)因发展基础薄弱致贫
1.滇西边境山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由于人民群众大多散居在山间,平地较少,客观上无法进行机械化生产,传统农业尚未向现代农业转化。受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养牛为耕地、种田为温饱的观念普遍存在。沧源的佤族、耿马农村、布朗山乡基本都处在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状态。农民缺乏市场意识,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立。
2.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山区人民基本以农田为生,这些地区乡镇几乎没有乡镇企业,工业基本是空白,县城有少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数量少、规模小,致使当地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偏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超过90%,外出打工者少。由于经济尚未转型,必然导致农民收入渠道单一,增收困难,生活陷入贫困。这些民族地区生产工具落后,耕地不固定,生产的农副产品基本上解决不了温饱问题,一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