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docVIP

环境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环境地学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环境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针对环境地学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环境地学课程体系设置、立足本地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结合科研的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改革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为环境地学及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098-02   环境地学是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及分支学科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1],是多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必修课[2]。人们已经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同步[3]。大气污染形成酸雨、严重雾霾导致呼吸道疾病增加、农药化肥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环境地学理论的指导,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关注。然而,传统环境地学课程教学方法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足。怎么根据学科特点,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原理,开展较有成效的教学工作,成为环境地学任课老师急需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一、环境地学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1.课程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偏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表层,正面临着人类的破坏和污染,所以在地质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过程产生了交叉局面。人们不断研究和探索地球表层地质环境等问题,环境地学正是为了适应这种交叉性局面而应运而生的,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环境地学理论。因此,环境地学是一门兼具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综合性学科。然而,传统环境地学课程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大多数学生野外实践的机会不多,在学习课程时导致对某些现象缺少感性认识,已经影响到其教学效果。   2.社会对环境治理实践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可行。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治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社会对环境治理实践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增加。通过基础性课程环境地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保证社会需求和人才的培养保持同步。所以既要注重环境地学理论教学,又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比例,通过系统的实践体系的训练,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二、环境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1.设置从理论到实践的环境地学课程体系。若要保障环境地学理论与实践教学,需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和课时量。国内环境地学课程课时量多为40课时;实践教学只有少数院校设有环境地学实验课程和环境地学野外实习[3]。现有课程体系难以保障科学的环境地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海南大学环科系向来重视环境地学野外实习教学,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设置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从2016年开始,学院重新设置了环境地学课程体系,有《环境地?W》课程(40学时)、《环境科学基础类认识实习》课程(7天)、《环境科学综合实验》课程(80学时)。该课程体系为了强化理论结合实践,专门增设实验和实习课程。通过实验和实习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和野外调查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掌握基本原理。   课程体系中,《环境地学》课程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岩石、景观等可能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环境地学基本原理。《环境科学综合实验》课程涵盖验证性和研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有土壤容重测定、土壤速效钾测定、水体COD等污染物测定、校园主要植物种类识别、岩石特性与种类鉴别等5个实验;研究性实验有滨海房地产开发对绿地格局影响、环境污染对植物生长影响、台风灾害对耕地污染影响、水利枢纽对水文情势影响、河道采砂对河流水质影响等。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环境科学基础类认识实习》尝试以“教师为主导”改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实习模式。具体做法是以开放式课程设计促进实践,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相关课题与案例。实习范围包括开展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热带红树林群落样方调查;观察热带海蚀地貌的常见形态及特点;沿途调查人类活动对热带沿海红树林植被群落可能产生的危害;台风灾害对耕地污染的影响。实习前二个月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并在教师的指导和讨论下确定实习题目,制定具体实习方案。野外实习中在老师的指导和讲解下,学生自己动手采样和分析记录数据。实习遵循“方案设计―野外操作―分析总结”流程,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2.立足本地的环境地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要先立足本地条件。海南省是地球表层相互作用较为典型的区域,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现有《环境地学》课本很少介绍海南的案例。实际教科书上大部分的环境地学理论在海南岛都可以找到案例。如在海口市就有由草本植物向木本(灌木)群落的生物群落演替。关于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