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虚拟场有的整全观.DOC

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虚拟场有的整全观.DOC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种新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虚拟场有的整全观

PAGE PAGE 1 從「虛擬場有」方法論看中西哲學範式之轉換 --淺談「易場訊息系統」與「氣」的形上原理 發表人:林裕倉 (台灣.輔仁大學) 壹、前言 過去的哲學家們,無論是從外在超越性原理,或內在的心靈主體性原理,做為其哲學體系的根源,皆脫離不了人類經驗界的範疇為出發;但自從上世紀人類發現計算機原理之後,意識到除了經驗世界以外,人類可能有能力利用計算機原理自行創造無數個「虛擬場有」,這對絕大多數的人們來說,意圖創造一個有如現象界一般的「虛擬場有」,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未來豈可知?人類的智慧有無限的可能。不管將來成就如何,「虛擬場有」的建構將是未來哲學的大命題。理性上,我們不能預設立場,但如果我們關心人類未來的發展,哲學家們有責任思索未來「虛擬場有」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本論認為,對於人類科技與知識的發展,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人類文明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經常各自選擇適應的道路,而在選擇道路的同時也啟發了人類更進一步的知識。如果「虛擬場有」的建構是可能的,將會是跨世紀的偉大的工程,此工程不是個人的智慧所能迄及的,因為宇宙萬端非一書所能盡言,需經整合科學、宗教、哲學……等相關知識才能獲得整全的發展,讓我們回溯人類知識的源頭;本來只有哲學一門,後因致用才予分科,如今萬花齊開絢爛無比,但為迎接「虛擬場有」的肇造,萬花勢將回到含苞未開之初,一如火鳳凰之將再生,吾人以為哲學必將重新整合各門學科而做為理念的指導;也許人類所創造的「虛擬場有」正好是現實世界的影子(或鏡子),從中有助於我們發掘人類百思不解的問題,或提供人類未來之路的指引;而這裡所謂的哲學家就須予重新定義,他不是單指某位思想家,而是廣義的人類全體智慧的展現,「哲學家」是一群拓荒者在愚公移山,他們所要建構的不是一座座的巴別塔,而是以一種更開擴的視野與天地合德。 由於本命題非個人一生一世所能迄及,本論文茲以一個哲學的觀點,從哲學對於現象的存在所引發的認識之原初角度切入,探討其做為實用的知識之形成的理由與方法,這顯然是會因時因地而制宜;然經由歷史反覆辯證的結果,其中諸多古人的智慧確實可以啟發今人採取比較寬廣的態度去面對未來的哲學命題。本論文便是企圖藉「易經」原理的啟發,試圖研擬一套作為「虛擬場有」建構所需之「訊息系統」以為其形上原理,並就其邏輯的展開,嘗試利用「訊息流通」的概念初略詮釋中國「氣」的形上原理,以拋磚引玉,並呼籲有識者參與研究以解開「氣」學的神秘面紗;本論諸多論述僅受「易學」之啟發所作之假設命題與推論,並非一篇傳統「易學研究」之文章,諸多繆誤在所難免。而諸命題乃就有限智慧所能思考的範圍,及本論所關心的議題提出思考方針;並先行假設未來人類在計算機及訊息科技的發展,藉「虛擬場有」建構之路探索幾項基本哲學問題,其中包含物、身、心、靈…等問題,而這些問題依本論淺見最終可以化約為「訊息系統」的命題解之。 貳、 一種新的哲學轉向方法論—「虛擬場有」的整全觀方法論 韓秋紅先生在〈西方哲學的現代轉向〉導讀中提到:「對於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存在著一個公認的說法,即西方哲學從誕生以來,共經歷了兩次被稱為「轉向」的研究主題的切換。第一次轉向是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到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第二次轉向是從近代哲學的認識論到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縱觀這些轉向,我們深刻的體味到哲學在現代之所以發生這樣那樣的轉向是與哲學在現當代所發生的哲學觀念變革密不可分的,正是哲學的轉向與哲學觀念的變革相互影響才不斷開啟西方哲學自我發展的新路向。註: 註:本節主要摘錄自 韓秋紅《西方哲学的現代轉向》導讀; HYPERLINK /product/100001/792498/ /product/100001/792498/;2009.5.29。 舉世公認現代社會已經進入 HYPERLINK /wiki/%E4%BF%A1%E6%81%AF \o 信息 信息時代。隨著20世紀後期 HYPERLINK /wiki/%E4%BA%92%E8%81%94%E7%BD%91 \o 互联网 網路的興起, HYPERLINK /wiki/%E5%93%B2%E5%AD%A6 \o 哲学 哲學界提出「資訊哲學」(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簡稱PI)研究綱領,把「資訊」作為哲學的基本概念列入研究範疇。縱觀20世紀下半葉科學技術發展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出,以資訊技術為主導的「大技術」(包括遺傳工程和人工智慧)等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資訊技術在解釋、改變和控制世界過程中,必然會設計和創造新的實在。 學者劉鋼先生認為哲學對資訊技術的反思主要基於兩條進路。一條是批判性的,即對技術的哲學反思,這主要始於歐陸的人文學者,尤其是現象學、存在主義、法蘭克福學派以及後現代主義的哲學反思,都是非常具有深度的。另一條則屬於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