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四章队列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8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四章队列研究流行病学第八版第四章队列研究

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直接估计危险度 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 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 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 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一)优 点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 易发生失访偏倚 耗时,耗人力、物力、财力 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 (二)局限性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在充分考虑队列研究的优点,克服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在流行病学实践中,提出和实施了下列改良类型: 基于一个综合队列的队列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队列研究 (三)其他类型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三)其他类型 基于一个综合队列的队列研究 在研究开始时不按某一暴露因素选择对象,而是选择一定范围内符合某种条件的全部人群组成一个综合队列,收集队列人群的基线资料 前瞻性观察各种可疑因素暴露的变化及多种健康结局的发生 资料整理分析时,按队列成员在研究开始时对某种可疑因素的暴露情况分为不同的暴露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 该类研究,虽然在研究开始时没有选择一个特异的研究(暴露)因素,并根据该因素组;但在资料分析时还是按暴露因素有无而分组的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三)其他类型 基于一个综合队列的队列研究 该类研究是前瞻性的,是从因求果的,暴露也是自然发生的,因而,本质上还是队列研究 一个如此设计的综合队列研究可理解为多个队列研究的综合体 适合于对某一类疾病进行综合病因研究,特别是当病因还不十分明确时,各种疾病可能有一些共同病因或复杂关系时更适用 这种设计非常适合于研究多因多病的关系,能降低单个研究的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有效地克服了传统队列研究的某些局限性。 第五节 优缺点及其他实践类型 (三)其他类型 2. 基于大数据的队列研究 基本的思路是: 先提出研究问题(如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 从大数据中找出暴露组和对照组(如10年前血压正常有肥胖者为暴露组,同期血压和体重均正常者为对照组) 查阅两组人群目前的结局(血压)信息 分析暴露与结局的关系 这种研究本质上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历史性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队列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有何异同?与实验性研究比较有何异同? 队列研究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队列研究中的“暴露”包括哪些? 思考题 * * * (一)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队列研究资料归纳整理表 病例 非病例 合计 暴露组 a b a+b=n1 对照组 c d c+d=n0 合计 a+c=m1 b+d=m0 a+b+c+d=t 暴露组发病率=a/n1 对照组发病率=c/n0 精确法:逐日相加 近似法:年头和年尾人数之和除以2 寿命表法:当年内进入或退出队列的个人均作1/2人年计算 (二)人时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累积发病率 发病密度 标化死亡比 标化比例死亡比 (三)率和比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累积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 (三)率和比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CI= 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 变化范围 0~1 适用条件 样本大 人口稳定 整齐的资料(固定队列) 报告时必须注明时间长短 发病密度 (incidence density) (三)率和比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ID = 观察人时数 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 变化范围 0~∞ 适用条件 观察时间长 人口不稳定 存在失访 标化死亡比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 (三)率和比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变化范围 0~∞ 适用条件 结局事件的发生率低 不宜直接计算率时 以全人群为对照 预期发病(死亡)数的计算: 全人口某病的发病(死亡)率×观察人口数 标化死亡比 (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io ,SMR) (三)率和比的计算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SMR 的意义 被研究人群发生(死于)

文档评论(0)

优秀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