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智慧
浅谈探究性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智慧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这给予教育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每位教师都有责任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幸运儿――让每位学生都能拥有自主学习、探索的时空,都能从中获得愉悦与成功的情感体验;将每位学生都置身于必要的问题情境,在应对问题、思考对策、探寻解决方略的历练中闪烁智慧,砥砺意志,滋生探究的欲望,养成探究的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因为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而变得更为灵动、智慧。 【关键词】探究意趣;探究内需;探究本领;探究能力;探究价值 一、利用好奇心理,诱发探究的意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需要的积极动力,更是推动、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所必要的心理基础与支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数学的奥秘,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以新颖别致的事物、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引人入胜的问题,诱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向和志趣,促使他们以最佳心理状态和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欣赏一组具有对称特性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实物、图形等,然后启发提问:它们美吗?美在哪儿呀?是什么使得它们这么美呢?对,它们美在对称!你们想探究关于对称图形的奥秘、学会创造对称美的本领和技巧吗?……先把学生的探究欲望调节到制高点上,再去引导后续的具体探索。 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内需 数学探究活动常常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方式,而且这种思维活动大多是独立的、具有一定深度的,它需要学生有内在的、直接而强烈的心理驱动不断地来调节、维持与强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驱动,最主要是利用数学知识自身内在的魅力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特定的逻辑联系,通过适切的途径和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学生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去生发求知驱动。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时,以比赛的形式抢答“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进行之中突然出示“38+5=?”.学生自然地得出各种结果,到底哪一个结果正确呢,;学生的脑海自然会产生“究竟是多少、应该怎么算、为什么这么算等困惑、疑问和探究的心理驱动,这些欲望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强烈而又迫切,深刻而又持久,无需教师再作调动与激励,学生接下来的思考、争论、交流全都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我要”而不是“要我”了。 三、引导动手动脑,习演探究的本领 无论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还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哪类基础知识的教学,还是哪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其教学目标的主要内涵都离不开两个基本宗旨:一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二是让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数学学习和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探索,还是数学学习方法与探究方法的习得、练就,其最佳的途径与方法当为手、口、脑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配合、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预案时要站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角度思考,充分考虑到学生手、口、脑的协同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之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练就实施数学探究本领。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分二步引导学生探索猜想、实践验证和交流归纳。第一步,借助木条钉成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比较,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第二步,借助二根小棒摆三角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深化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的认识;第二步,借助原先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设法使它不变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被分成为几个什么图形(两个三角形),然后猜想、动手验证、体验并交流,最后集体归纳概括三角形的特性是稳定性。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不仅很好地体验、领悟、归纳出三角形的稳定性,而且从中经历了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在进行数学学习与数学探究的过程之中学习、练就数学学习和数学探究的本领。 四、启发类推联想,提升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激发和充分地利用这一珍贵的教育资源,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学中,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对象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应该很好地通过启迪、撩拨,充分发掘其认知潜能,设法让:他们去迁移、类推、联想、猜想和创造。 如在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时,首先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相邻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面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方法。接着让学生猜想:1立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进而验证。整个猜想过程与联想验证过程中,教师只作必要、适量的点拨,学生经历了推导进率的主要思维过程。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