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充信令单元FISUFill-inSignalUnit.PPT

  1.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填充信令单元FISUFill-inSignalUnit

第4章 信令系统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问题: 什么是信令?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信令是终端与交换机之间,以及交换机与交换机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语言,它控制任意用户通话电路的建立与释放,并维护电信网的协调运行。 简单地说,信令就是在通信设备之间相互交换的控制信息。信令系统电信网的神经系统。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1.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1.2 信令的分类 4.1.2 信令的分类 随路信令 公共信道信令 4.1.2 信令的分类 3.按传送的方向划分 前向信令:沿呼叫建立前进方向传送的信令。 后向信令:沿呼叫建立前进相反方向传送的信 令。 第6章 信令系统 功能:监视话路设备状态和通信业务的呼叫进展情况。 因此,也称监视信令。 线路信令在线路设备(出、入中继器)之间传送。包括占用、应答、挂机、拆线等。 占用信号:前向信令,使来话局中继设备由空闲变为占用。 应答信号:后向信令,被叫摘机后,由终端局向发端局逐段传送。 挂机信号:后向信令,由终端局向发端局逐段传送。 拆线信号:前向信令,由发端局向终端局逐段传送。 重复拆线信号:前向信令,发端局发送拆线信令后,如在3~5秒内收不到释放监护信令向终端局逐段传送。 释放监护信号:后向信令,表示来话局已开始拆线的后向证实信号。 闭塞信号:后向信令,通知发端局中继设备工作不正常。 线路信令方式 直流型线路信令 交流型线路信令 数字型线路信令 数字型线路信令 适用于局间采用PCM数字传输的中继电路。 在30/32路PCM中,数字型线路信令用TS16按复帧方式集中传送。 每一话路的两个传送方向各有a、b、c、d四位码可供线路信令使用。 我国仅用a、b、c三位码。 数字型线路信令编码含义 af:发话局主叫状态。0-摘机占用,1-挂机拆线; bf:发话局状态。0-正常,1-故障; cf:话务员再振铃或强拆。0-进行,1-未进行; ab:受话局被叫状态。0-摘机,1-挂机; bb:受话局状态。0-示闲,1-占用或闭塞; cb:话务员回振铃。0-回振铃操作,1-未回振; 数字型线路信令编码含义 4.2.2 记发器信令 1、记发器信令的分类 脉冲式多频信令(MFP) : Multi-Frequency Pulsed 互控式多频信令(MFC) : Multi-Frequency Compelled 1、记发器信令的分类 脉冲式多频信令(MFP) 采用六中取二编码方式 只有前向信令,无后向证实信令。非互控方式。ITU-T 5号信令和R1信令采用这种方式。 传送速度较快,设备较简单。只适于逐段转发方式。 2、多频互控信令 分前向和后向两类信令,都采用六中取二的方式,可各组成15种信令。 传送信令时,前向和后向信令配合使用,即收端局每收到一个前向信令,都要回送一个后向信令。按四拍工作方式传送。 可靠性高,适用于多段转接时端到端和逐段转发要求,但设备较复杂,传送速度较慢。 ITU-T R2信令和我国的1号信令采用MFC。 3、我国的MFC信令 前向:由1380Hz-1980Hz频率范围内,间隔120Hz的六个等差频率按六中取二组合编码,最多组成15种。 后向:由780Hz-1140Hz频率范围内的四个等差频率按四中取二组合编码,最多组成6种。 MFC信令传送互控过程 国际采用的几种随路信令 CCITT 5号信令 使用最广泛的随路信令。 R1信令 美国贝尔提出,后被CCITT定为国际标准。用于北美电话网。 R2信令 CCITT规范的国际信令,主要用于欧洲。 第4章 信令系统 4.3 公共信道信令 4.3.1 公共信道信令基本概念 4.3.2 七号信令系统功能结构 4.3.3 七号信令单元格式 4.3.4 七号信令过程举例 (1)随路信令的局限性 信令传送速度较慢; 容量小,传递与呼叫无关的信令能力有限; 各种信令系统都是在特定条件设计的,在同一个网络中存在不同的信令方式,造成管理的困难。 (2)公共信道信令的发展 程控交换、数据通信、ISDN及移动通信等推动了七号信令的产生与发展 。 70年代中后期,基于程控交换的大量应用和对通信数字化和业务综合化发展的预测,迫切需要一种高速、大容量、数字化、独立于具体业务的新型信令系统,ITU-T开始研究适合数字通信网的公共信道信令,并于1980年提出了七号信令系统。 (3)七号信令的标准化 1980年 黄皮书(MTP、TUP和DUP) 1984年 红皮书(ISUP和SCCP) 1988年 兰皮书(主要提出了TCAP)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