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学课程教案.doc

中医内学课程教案.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学课程教案

PAGE PAGE 77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1)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总论:一、中医内科学的的定义、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二、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简史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与其他临床学科的关系; 2.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了解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简史。 教 学 过 程 1.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 约30分钟。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科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他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对其他临床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2.介绍中医内科发展简史:以朝代为线索简述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实和发展。 (1)殷商时期为中医内科学的萌芽阶段(殷商时期)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为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3)魏晋至金元时期为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①病因学、症状学、治疗学的充实和发展;②学术理论的创新:金元四大医家的在内科学术方面的独创。 (4)明清为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清医家对内科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薛己、王纶、王肯堂、张介宾、李中梓均有建树,温病学家的成就,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涵,使中医内科学术体系更加完善。 约60分钟。 重点难点思考题 1重点:①中医内科学基本概念;②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③中医内科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 2难点: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3思考题: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②怎样理解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属性、任务及地位?③明清时期中医内科学术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④中医内科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参考书目 1.方药中等主编.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2.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教参).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临床中医内科学.北京出版社,1994 4.冷方南主编.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5.王永炎 晁恩祥主编.今日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案 中医内科教研室(2) 教研室主任: 授 课 人: 授课对象: 院(部) 年级 专业 班 年 月 日 课程名称 中医内科学(七版教材) 课 题 总论:三、中医内科病证的分类及其依据 四、中医内科发病学、症状学 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医内科学病证分类方法与本教材对内科疾病的分类。 2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1.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分类 ①内科疾病的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其分类方法不同。常用的内科疾病分类法主要有病因分类、病机分类、脏腑分类等。以病因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大类。以病机作为分类依据,可把疾病分为热病和杂病两大类。其中杂病又包括两类:一类是内伤所致,另一类是外感所致。以脏腑作为分类的依据,可将内科疾病按脏腑病位进行系统分类。 ②本教材是在病因病机分类基础上,按脏腑分类法,将外感病证以外的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如按病因病机分内科疾病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视为第一级分类,那么按脏腑学说分内伤杂病为七大类则可视为内科疾病的第二级分类。约20分钟。 2.中医内科发病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其发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介绍中医内科疾病在发病过程中邪正双方以及二者关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疾病的发生与否及发生的形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正相互作用的结果。除此之外,内科疾病的发病还与体质因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