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与国故.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粹与国故

近年来,随着我综合国力渐强,国人自信度大增,对本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热爱程度不断攀升。被冷落多年的国故、国粹、国学等固有名词重现身影,日益受到青睐。现就所知,将三词来龙去脉及相互关系予以梳理,并对如何复兴国学之途径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考“国故”一词,于正史中最早出处见于《晋书·哀帝纪》,乃指“国之变故”。其有云:“显宗成皇帝顾命,以时事多艰,弘高世之风,树德博重,以隆社稷。而国故不已,康穆早世,胤祚不融。朕以寡德,复承先绪,感惟永慕,悲痛兼摧。夫昭穆之义,固宜本之天属。继体承基,古今常道。宜上嗣显宗,以修本统。”《晋书·隐逸传·伍朝传》有云:“尚书郎胡济奏曰:‘臣以为当今资丧乱之余运,承百王之遗弊,进趋者乘国故以侥幸,守道者怀蕴椟以终身,故令敦褒之化亏,退让之风薄。案朝游心物外,不屑时务,守静衡门,志道日新,年过耳顺而所尚无亏,诚江南之奇才,丘园之逸老也。不加饰进,何以劝善。且白衣为郡,前汉有旧,宜听光显,以奖风尚。’”《宋书·文帝纪》有云:“上(文帝)答曰:‘皇运艰弊,数钟屯夷,仰惟崇基,感寻国故,永慕厥躬,悲慨交集。赖七百祚永,股肱忠贤,故能休否以泰,天人式序。猥以不德,谬降大命,顾己兢悸,何以克堪。辄当暂归朝庭,展哀陵寝,并与贤彦申写所怀。望体其心,勿为辞费’。”以上数例,皆取“国之变故”之意。时至清末,西学东渐,史家开始用“国故”一词以指“国之掌故”。《清史稿·代善传附昭槤传》有云:“昭梿好学,自号汲修主人,尤习国故。”即为此意。《清史稿·魏源传》有云:“(魏)源兀傲有大略,熟于朝章国故。论古今成败利病,学术流别,驰骋往复,四座皆屈。”学术大师章太炎先生曾撰《国故论衡》,此处之“国故”者,专指中国本土学术。因太炎当时身在异国日本,会新学如潮之时,此国故已由掌故而升华扩展为学术之含义。而论衡者,评衡古今学术,使各就其位,分而言之,盖取自东汉王充著作之名以赋新义。太炎治学以小学为本,故上卷为小学十篇。《略说》谓“异域之文谓声,中国之文象形,此徒明其大较,非复刻定之论”。太炎运用西学之方法论与我中华固有学术相结合,每一立论,多以小学为其正名,而后条分缕析直陈而下,此中西学术结合之典范。此后,“国故”一词始大著。考“国粹”一词,乃“国之精粹”之简称,最早见于《清史稿·张仁黼传》。其有云:(光绪)三十三年,补大理院正卿,奏请敕部院大臣会订法律,略言:“法律主要在乎组织立法机关,而所以成之者有三,曰:定法律宗旨,辨法律性质,编法律成典。中国数千年来,礼陶乐淑,人人皆知尊君亲上。此乃国粹所在,必宜保存,用各国之法以补其不足。尤须造就法律人才。治法治人,相因为用,然后可收实效。”《清史稿·选举志四·制科条》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御史俾寿请特开制科,政务处大臣议以“孝廉方正、直言极谏两科,皆无实际,惟博学鸿词科,康熙、乾隆间两次举行,得人称盛。际兹文学渐微,保存国粹,实为今日急务。应下学部筹议”。以“国粹”形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殆无疑义。考“国学”一词,最早乃指国家所设学校。据《周礼》,“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西周时,设于王城及诸侯设于国都之学校,皆称“国学”。至汉武帝时,从董仲舒之议,立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故又可以“国学”称之。西晋武帝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以教王公大臣之子,简称“国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北齐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唐宋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分别设监领学。明清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设学部,国子监遂废。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与太学,名称虽异,历代制度亦有变化,但俱为国家最高学府,皆曾简称“国学”。清末民初,学术前辈有不少人留学日本,而日人将专门以中国传统学术为研究对象之学科称为“支那学”,而我华夏学子将其引进时,取其意而移译改称为“中国学”,简称“国学”。章太炎先生曾撰《国学讲习会序》,中有“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持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特之治法,施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特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立国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于其一国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可不习其文辞”之语,其意旨不难理解,“国学”本质特征即“一国固有之学”,且是“一国自立之本”。而当今多数学者则更强调国学于思想方面的内容,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对应外来之学术,又可称“汉学”;对应新传入之学术,又可称“旧学”。关于“国故”、“国粹”与“国学”之关系,“国故”一词包含着中国固有的历史与文化之全体,所指范围最为宽泛;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