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心烦的语文精读题.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叫人心烦的语文精读题

叫人心烦的语文精读题 江苏省海安县丁所初中 夏永凤 如今,各种中考高考试题漫天飞舞,这些试题对当代教师和学生乃至家长的影响是深刻的。人们崇拜试题、模仿试题、研究试题,当然也必须研究相关的答案。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试题就是指挥棒,就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却很少有人站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站在试题以上的高度来评价一份试卷的优劣。实际上,大多数教者都习惯依赖于借助于试卷的“参考答案”来备课、讲课,因为“参考答案”代表得分的标准,体现了出题人要达到的目的,谁敢完全丢开它啊?能超越于答案,确实只把答案做“参考”,自由发挥的授课老师和阅卷老师应该是有的,但也不否认有视“参考答案”为圭杲为唯一依据、甚至为达到答案去生拉硬扯“自圆其说”的人。 我做了近几年的几份中高考试卷,发现有不少省市的试卷选文规范、科学、优美,试题内容形式很有人文性、时代性和创新意识,能起到考查目的、教育目的,完成有些试题,就是享受美的过程,但也有一些试卷质量低劣,问题重重,做得人头昏眼花、火冒三丈,搞不清是自己阅读能力不够,还是自己解题应试能力差,抑或是题目本身的问题?我们许多善良的老师和同学,学习那么认真,语文考分却怎么也上不去,一看 “参考答案”,一看阅卷老师严格的扣分,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要这么答!自己的解题应试能力太差了,自己的头脑可真笨,一个个垂头丧气,教语文、学语文的信心全没了。读了很多文学名著还发表了多篇文章的小才子小才女,语文考试也总得不到高分:短文分析答不到“答案”上,作文未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提示中有这几个字),是带有虚构的,开头、结尾也未明确点题……一般不外乎这些原因。有人认为,语文学与不学差别不大,读多读少对考试成绩影响不大,得高分的权利与其说决定于自己,还不如说取决于出题者和阅卷大人,解题应试技巧才是最重要的,长篇的稍深的名著尽管喜欢但也不用花功夫去读,只要了解个大概,自己喜欢读的诗歌、小说等无暇读及,因为要训练“解题技巧”,要进行“双基训练”啊! 为了重振广大教者学子的信心,为了中华语文的发扬光大,我把如今语文试卷中种种心烦的试题作一个概括,其中重点以2006年南通市中考试卷为例,以期引起同仁和领导的关注。 设置障碍,使阅读不顺,跌死你。 据我调查,学生们还是挺喜欢学语文的,毕竟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这几年考题由课内跳到了课外,学生有心读几篇课外美文,总算可以到屋外呼吸点新鲜空气了,这是我们由衷高兴的,但每次接触到试题,总还有让人不愉快的题目。我要求学生第一遍读文章时要精神愉悦、身心放松,尽量体现作者的感情,读出文章的美感,可往往学生正读得尽兴陶醉时,突然文中冒出一个横线或括号或序号,原文突然被抽掉一句或一段,也有的一定要叫你“画蛇添足”或“锦上添花”,为文章再补上内容或句式相似的内容,这时,读者答题的感觉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畅行时,猝不及防遇到了一个缺口或一个大沟,目的好象就是要绊倒你,跌死你,你不得不下车满行,临时搜集填沟的材料,这时,原有的畅通的心情全被破坏了,结果不管是填上了还是没填上,剩下的唯有惊悸和懊丧了。 二、模棱两可,使人难作选择,烦死你。 作出选择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几个答案都各有道理的时候,就好比你在走路时来了几个车子,都指向同一方向,现在一定要你选定其中的一个,可当你选上了自己中意的,却又不够符合出题人的意思,于是你又必须作出符合他人意志的选择。如“请联系上下文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词”,有时几个词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学生选的也自有他的道理,这时就看谁懵的本领高了。 再如,出题人喜欢在“这”和“那”下面点点,问指代什么内容,你认为就是指这一句,偏偏答案上多加了另外一句;你认为指代前面一段甚至前面几段的内容也未尝不可,偏偏答案又变成了自己概括的某一句话,而无论怎样答,其实并不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鉴赏。再如2006年的南通市中考试卷第17题,问:第⑤段中说,“其实,这中间包含着人生最严肃的内容”,这里“最严肃的内容”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本段中起码有三句话可以回答,而上段中我认为也有句子可以回答,可答案并未列举,答上段中句子的学生实际阅读能力并不差,但必须因此丢掉3分,你说冤不冤? 还有一种情况,如题目问:“这里说明了什么?”学生一定会无所适从:如果笼统地答,答得太少了,恐怕会因字数少而失分;如果详细地答,又怕太罗嗦,给人“画蛇添足、节外生枝”的嫌疑。 三、吝惜“提示“,该做要求,不作要求,猜死你。 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应当成为出题人的标准,应当体现在试卷内容对考生精神的鼓励上,体现在试题提示语设置对考生方法的指导和信心的激发上。 有些考题是该作要求,却不作要求,像2006年南通中考第11题:本文题目中的“碧伞红灯”既指现实中的日常生活用品,又指 。 (2分) 这是短文第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