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治疗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与临床课件.ppt

臭氧治疗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与临床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臭氧治疗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与临床课件

研究结果:2.运动诱发电位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皮层MEP波幅情况 治疗组上肢及下肢MEP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 研究结果: 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前后MEP 研究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MEP 结 论 在急性脑梗死早期使用臭氧自血回输疗法,可明显提高患者临床NIHSS、mRS 评分,同时,患者运动诱发电位的上肢中枢传导时间明显缩短,上下肢波幅均明显增高,说明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是促进脑梗死患者早期功能恢复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问题与展望 本试验样本量仍偏少,研究类型较单一。 观察时间较短,本阶段试验尚未对这些病例进行远期神经功能改变的纵向研究。 下一步应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以便对臭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作出更客观的评价。 * 1.在用尤瑞克林治疗期间,不合并使用其他扩张血管药物、溶栓药、降纤药、抗凝药物。在整个用药期内,禁止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降压药物 2.按本科急性脑梗塞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可酌情使用脱水降颅压及胃粘膜保护剂。 * 患者分别采用仰卧位及坐位,使用磁刺激器在皮层功能区及颈7神经根/腰5-骶1神经根处进行刺激,皮层刺激强度为最大输出量的85-90%,神经根刺激强度为55%。使用表面电极进行记录,记录部位上肢为拇短展肌,下肢为胫骨前肌,记录电极置肌腹,参考电极置肌腱,地线固定于另一侧肢体。部分病例在无自主运动状态下未获得动作电位时,采取轻微自主收缩或被动活动的方式进行记录 周围神经根刺激取神经根最长潜伏期的MEP为神经根运动电位(Hess CW et al,1997),从皮层刺激到产生肌肉收缩的最短时间为总运动传导时间(TMCT),中枢传导时间(CMCT)为从TMCT中除去神经根运动电位。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均来自2008年12月至 2010年1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采用数字表法随机 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最大年龄80岁, 最小年龄47岁,平均64.87±8.11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 女13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39岁,平均63.40±10.28 岁。 资料与方法 观 察 指 标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和mRS指数 治疗前后两组部分弥散各向异性(FA)值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SOD)、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 治疗前后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凝血4项等,仔细观察并详细记录不良反应 资料与方法 治疗方法 按美国心脏学会卒中分会2003年颁布的卒中患者早期处理指南常规规范治疗。包括:1)卒中单元监护治疗 2)高血压、心律紊乱、高血糖等并发症监测和治疗 3)神经并发症治疗 两组患者基础用药均为血栓通注射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45g,1/日+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1g-0.3g/晚,对照组仅给予基础用药,治疗组同时给予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1/日,10d为一疗程。 资料与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 治疗组 对照组 行颅脑MRI-DTI检查、神经功能评分及抽血化验 臭氧自体血回输+常规治疗 治疗10天后复查上述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变化 进行统计学分析 行颅脑MRI-DTI检查、神经功能评分及抽血化验 治疗10天后复查上述指标 仅常规治疗 随机 技术路线图 结 果 一般资料比较 性别 组别 例 数 男 女 年龄(岁) 治疗组 30 16 14 64.87±8.11 对照组 30 17 13 63.40±10.28 注:两组性别构成经χ2检验,χ2=0.067, P =0.795;两组年龄经t检验,t=0.613, P =0.542。 两组患者性别及平均年龄比较 结 果 一般资料比较 病灶部位 ? 组别 例数 基底节区皮质下 累及额、顶或颞叶皮质 ? 治疗组 30 11 对照组 30 21 ? 两组患者病灶部位比较 注:两组患者病变部位构成经χ2 检验, χ2 =0.3, P =0.584。 19 9 结 果 疗效评价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F P 治疗组 30 11.67±3.49☆ 5.20±3.16※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