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济之城市经济.ppt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济之城市经济

当代中国经济之 城市经济 马 骥 maji.ahnu@ 世界学者之“三问” “中国之迷” “李约瑟之迷” “韦伯疑问” 简 介 第一章 “追 问” 一、劳动分工 二、经济分布的空间规律 三、经济空间分布的演变规律 四、城市的兴起及其内涵 经典语录 第二章 城市化 城市化机制 一、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2、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3、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继动力 第三产业的四层次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代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第三产生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城市化的实现机制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但是只有农业剩余能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地区流动和集聚,城市化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尤为如此。 从理论上讲,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如下四种: 1.赋税方式即农民通过赋税提供剩余 2.价格方式,即农业剩余通过不利的贸易条件由农业流向工业,由农村流往城镇 3.储蓄方式,即通过吸收农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和对政府即企业债券的认购提供剩余 4.财产剥夺方式,即政府当局凭借政治力量使农民无偿放弃财产向非农产业和城市提供剩余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劳动力)。 城市化赖以实现的人口增长的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 1.城市内部的人口自然增长 2.农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 3.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 只有在城市人口拉力机制作用下的乡城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三、城市化的保障机制 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重新集聚的制度安排,即使发生了结构转换和要素流动亦并不必然导致城市化或城市的正常发展。 制度安排与变迁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 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 3.通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 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 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 图2 20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形成、问题和趋势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 1979年以前的中国城市化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1949到1957年是城市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时期。在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年均增长率达7.1%,大大超过了这一时期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上升到15.4%。 2.1958至1960年是城镇化超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 3.1961到1965年,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4.1966至1977年,是城乡人口大对流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 3、1992-,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 中国的人均GDP

文档评论(0)

liwenhua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