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DOC

力的分解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力的分解教案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

第五节“力的分解”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3、F1和F2与 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1、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 1、F可以用 F1和 F2来代替,F1和 F2就是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知道一条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可以有无数组解。 (可以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 学生活动:讨论、思考 点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师活动: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况,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效果,揣摩分力的方向。(或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况来完成。) (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怎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 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同学们经过亲身体会,讨论以下问题: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觉? 2、这种感觉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怎样? 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 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身体会,讨论问题结论: 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觉.掌心有被刺痛的感觉。 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 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 4、可以。 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 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 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效果。 点评:进一步探索,逐步推导。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