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5望排出和小儿指纹.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望诊5望排出和小儿指纹

第三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指纹颜色、长短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熟悉二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望指纹的方法及望小儿指纹的要点 5、了解望小儿指纹诊病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① 痰的性状及临床意义 ②病理小儿指纹 【概念】: ——是指观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某此排出体外的病理产物的色质量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排泄物”是指人体排出于体外的代谢废物。 “分泌物”是指官窍所分泌的液体。在病理情况下其分泌量增大,也成为排出体外的排泄物,二者总称“排出物”。 一、望 痰 涎 (一)望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望痰的意义是诊察肺、脾的病变和判断疾病的性质。 痰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如: 痰白清稀——寒痰。(白芥子,半夏) 痰黄稠有块——热痰。(浙贝母、瓜蒌) 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川贝配知母) 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半夏配陈皮) 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 临床病案分析 女,14岁。患者发热咳嗽三天,头痛恶风汗少咳吐黄痰,口渴咽痛,小便黄,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请作出诊断,并进行病机分析。 病机分析 分析: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少,舌红苔薄白微黄,脉浮数为外感风热之表热证。 肺合皮毛,外邪袭表犯肺,肺失宣降而发咳嗽。 热邪灼津,则口渴咽痛,尿黄。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传与大肠,则大便干。 综观上症,证属外感风热,肺卫失宣。 (二)望涎 涎为脾之液,由口腔分泌,故望涎可以诊察脾与胃的病变。 涎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如: 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虚寒, 口中时吐粘痰——脾胃湿热。 睡中流涎——胃热或宿食内停。 (三)望涕 涕为肺之液,由鼻腔分泌,故望涕可以诊察肺的病变。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不止者——鼻渊。 二、望 呕 吐 物 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致,外感内伤皆可引起,故观察呕吐物质色、质、量的变化,可以了解胃的病变和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应熟悉呕吐物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如: ⑴ 呕吐物清稀无臭,多为寒呕。——脾肾阳衰或寒邪犯胃所致---胃阳不足、致胃失和降, ⑵ 呕吐物秽浊酸臭,多为热呕。——因热邪犯胃致胃热上逆。 ⑶ 呕吐物酸腐夹杂不化食物,多属食积。——多因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胃气不降。 若呕吐不化食物而无酸腐味,多属气滞,常频发频止,由肝郁犯胃所致。 ⑷ 呕吐清水痰涎,伴口干不饮,苔腻胸闷,多属痰饮。——脾失健运,则胃内停饮,痰饮随胃气上逆而吐出。 ⑸ 呕吐黄绿苦水,——多为肝胆湿热或郁热。肝气横逆犯胃,热迫胆汁上溢,胃失和降而呕黄绿苦水。 ⑹ 呕吐鲜血或紫暗血块,夹杂食物残渣,——多为胃痈。 病 案 分 析 病机分析 分析: 嗳气,胃脘不舒,泛恶,食后呕吐,吐势较猛,为胃失和降,胃气失和降,胃气上逆; 胸闷胁痛,脉弦为肝气郁滞,综合上症为 肝气犯胃,肝胃不和。 上身烦热,下肢觉冷,舌尖红,苔白为上热下寒之征。 三、望 大 便 其意义可诊察脾、胃、肠和肝、肾的病变,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 应熟悉大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如: (1)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便——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2)大便便血鲜红,附于大便表面或于便前后滴出——近血。 (3)大便便血暗红或紫黑,与大便混合——远血。 四、望 小 便 应熟悉望小便的意义是可以诊察肺、脾、肾、膀胱的病变,津液的盈亏和病性的寒热虚实。 小便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如: (1)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 (2) 小便短赤——多属实热证。 (3)尿中带血——尿血或血淋。 (4)尿加有砂石——石淋。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原理】: ——因食指掌侧前缘络脉为寸口脉的分支,与寸口脉同属肺经,其形色变化可以反映寸口脉的变化,故望指纹与寸口脉相同,可诊察体内的病变。 【概念】: ——是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值得说明的是,本方法只适用于3岁以内的小儿。再者,为避免与“指纹”概念混淆,今多称其为“诊小儿食指络脉”。 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