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土地区工程降水107.pptx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软土地区工程降水107

软土地区工程降水;1、地下水的工程特性;当基坑开挖深度足够大,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上土层的重量不足以抵抗承压含水层顶板处的承压水头压力时,基坑开挖面以下的土层将发生突涌破坏。 ;围护墙体的深层渗漏引发突涌与侧壁流砂,即所谓的“底侧突涌”与“坑侧突涌”。 11号线5标,后用冷冻法解决!;在砂层、粉砂层、砂质粉土或其他透水性较好的夹层中,止水帷幕或围护墙因开裂、空洞等,致使大量的地下水夹带砂粒涌入基坑,坑外产生水土流失。 ;在砂性土层中开挖基坑,如不采取井点降水措施或井点降水未达到预定效果,在坑内外水头差作用下,基坑底部可能产生冒水翻砂现象。 ;1、坑内的前期地质钻孔未完全封闭; 2、进出洞加固体与围护墙外侧之间残留缝隙; 3、承压水沿钻孔桩表面与地层之间的缝隙上渗。 没有反滤层,必然出砂!;减压降水后,在承压含水层中形成了水位降落漏斗,必然在基坑周围引起地面变形。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承压水降落漏斗分布形态基本相似。 ; 降水工程结束后,地下结构的重量以及基础底面至承压含水层顶板之间的残留土层的重量不足以抵抗承压水头的顶托力或潜水含水层的浮力时,地下结构将会发生上浮。一旦发生了上浮现象,地下结构的复位将十分艰难。 ;2.1 疏干降水作用 2.2 疏干降水对象 2.3 疏干降水类型 2.4 常用降水方法 2.5 疏干降水设计与计算;边坡与坑底防渗,提供开挖与施工条件 防止边坡与坑底流砂发生 减少开挖土体含水量,便于开挖与土方外运 提高土体强度,利于边坡稳定及减少基坑侧向变形 盾构进出洞部位的浅层降水,防止流砂、冒水 地墙槽壁降水.;2.2 疏干降水对象;2.2 疏干降水对象(续); 基坑周边未设置隔水帷幕。(浅基坑放坡开挖、土钉墙围护); 基坑周边设置隔水帷幕,坑底下有隔水层或渗透性较差的厚层弱透水层存在; 隔水帷幕未能完全切断基坑内外的水力联系(浦珠路,KV/Kh 问题); 隔水帷幕切断基坑内外浅层含水层的水力联系,但由于弱透水层厚度薄或其竖向渗透性较强导致隔水性能差,下伏含水层补给量较大。; 地下水位较低地区,导渗后的混合水位通常低于基坑底面,导渗过程为浅层地???水自动下降。; 混合水位高于坑底或高于疏干控制设计水位时,采用降水管井抽汲深层地下水降低导渗后的混合水位。;;;;;基坑开挖面以下,当承压含水层顶板处的土的自重应力小于承压水头压力时,必须降低承压含水层水头,以防止基坑底面发生突涌、流土现象。 ;基坑开挖面已到达承压含水层顶板以下,必须将承压水头降至基坑底面以下,以防止坑底发生流砂、流土现象。 ;情形1: 隔水帷幕未进入减压降水目的含水层的顶板以下,宜优先考虑选用基坑外侧减压降水。 ;情形2: 隔水帷幕进入减压降水目的含水层中,但含水层中隔水帷幕的长度较小。宜优先考虑选用基坑外侧减压降水。 ;情形3: 隔水帷幕进入减压降水目的含水层中,且含水层中隔水帷幕的长度较大。宜选用基坑内侧减压降水。 ;情形4: 隔水帷幕完全贯穿减压降水目的含水层。宜选用基坑内侧减压降水。 ;3.3.1 设计阶段的划分 降水方案制订阶段 优化方案阶段 制订降水运行方案阶段;?降水方案制订阶段:(初步降水设计) 搜集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根据基坑的开挖深度及支护结构的设计要求,制定基坑降水方案。 在这个阶段,一般可采用区域或场地附近的已有的水文地质资料,也可采用经验数据。 对于某些重大工程而言,在岩土工程勘察阶段已专门进行了拟建工程场地的现场水文地质抽水试验,并提供了减压降水目的含水层及其相关含水层和弱透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可直接进入优化降水方案阶段。;3.3.1 设计阶段的划分(续);3.3.1 设计阶段的划分(续);3.3.2 降水设计前应掌握的资料; 2、基坑围护设计资料(影响降水方式、井群结构与布置等) a. 基坑的形状、大小、开挖深度、开挖方法。 b. 挡土结构的基本资料,包括桩的直径、墙的厚 度、插入深度、隔水帷幕的深度等。 c. 支撑体系的结构形式与平面布置。 d. 围护设计中对各工况的要求。 e.各工况条件下,支护结构及相邻地面变形要求。; 3、基坑周边的环境资料 a. 地下管线资料,包括管线至基坑边缘的水平距离、管径大小 及管线的重要程度。 b. 周边的建筑物:包括基础深度、形式和上部结构形式,建筑 物的沉降与变形现状。 c. 周边的市政工程:地下建筑物的规模、深度,地铁、高架道 路、地下道路、隧道的埋深、走向、基础形式和深度等。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