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doc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doc

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命题   一、轴心时代的两位巨人   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时期,两位分别决定了中国和西方思想传统的学者之间,存在着若干可比性。这就是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两位思想家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他们都属于“述而不作”的开山宗师,尽管他们各自的思想对后来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主要归功于由他们的学生将他们生前言论的记录和转述,并非来自他们本人的著作。当然,同样的现象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在孔子是无心,在苏格拉底则是有意。他明确表示,“我之所以不愿写书,是因为当你向它提问时,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答案。”   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有生命活力的思想只能产生于不断的对话讨论中。不同于孔子思想主要来自《论语》,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有四个来源: 与他同时代的两位学生———崇拜苏格拉底的柏拉图和思想平庸的色诺芬。加上以丑化和取笑苏格拉底为乐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以及在苏格拉底逝世十五年后才出生的亚里士多德。因此不少西方学者提出,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思想都不可靠。   比如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明显抱有偏见,在他的戏剧中,苏格拉底是一个“被虫子的屁究竟是从头部还中尾部放出来的”之类问题所困惑的小丑。与此相反,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柏拉图所展开的描述,“是对苏格拉底实际形象的美化”。   的确,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理想中的苏格拉底主要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但问题在于“柏拉图写的是对话,而对话乃是虚构”,因而无法当真。更有学者表示,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其实是柏拉图自己的学说的代言。有学者认为与色诺芬等人相比,“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是一个真实的苏格拉底,这个形象鼓舞着希腊和罗马的每一位高尚人士。”   但持相反见解的也大有人在,认为事实恰恰相反,“色诺芬的描写应该比柏拉图的更符合实情一些。”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格局,让许多人对究竟什么是苏格拉底思想持怀疑态度。有人甚至强调,以上四位学者无一例外地,或多或少都歪曲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他们往往创造出一个多变的苏格拉底形象。   由此而有所谓“苏格拉底问题”。即“我们如何通过文献去了解历史上真实的苏格拉底的生平和思想。”   不过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而事实上也就是个伪问题。倘若较起真来,我们同样也能从所谓“孔子之言”里发现不少他的学生的意思。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把握到孔子精神的核心思想。除此之外,两位伟大思想家的可比性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其一,两位思想家都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信念。在孔子这里,就是以“安贫乐道”的精神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永不放弃的追求。对于苏格拉底,则同样如此。用他在《申辩》篇中的话讲,“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平静的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我试图逐个劝说你们不要把实际利益看得高于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状态。”从中不难发现两位思想家之间本质上的内在相似性。   其二,两位思想家同样都把实实在在的“人事”看得高于神秘莫测的“天理”。众所周知,由泰勒斯开端的西方哲学,是一种关于天文地理和宇宙万物的自然哲学。但诚如历代学者所明确指出的,苏格拉底对自然哲学不感兴趣,他只对事关人类美好生活的伦理学感兴趣。真实的苏格拉底所进行的重要的许多讨论,都是单一的关于人应如何生活的问题。其中大部分是关于美德的讨论。   所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在《图库兰谈话录》中特别指出,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所以西方哲学史上公认,关于“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追求”的“道德哲学始于苏格拉底”。   有意思的是,孔子《论语》中对“仁”的反复强调,他将被道家学说弄得云遮雾罩的“天道”明确视为“不远人”的“人道”。所以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指出: “孔孟的学说是讲正心修身的伦常道理的,毕竟是讨论抽象的仁义道德,所以也可以称为伦理学。”   其三,他们对人事的关心殊途同归于对人的伦理品质的培养。就像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培养作为仁人志士的“君子”,对于苏格拉底,则是反复强调“尽可能做一个好人”,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因此他们都把“善”的品质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人世间的事才是所谓思想家们真正需要为之殚精竭力的东西。这个东西对苏格拉底来说就是善,善即意味着幸福和好运。而对孔子而言,“有德者”才有名副其实且无与伦比的人生之乐。因此我们看到,就像孔子总是把“仁”放在心上,对于苏格拉底,“不可一日不谈论善和其他各种主题。”   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重精神轻物质。恰恰相反,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的轻重关系的认识的深刻。孔子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名言; 苏格拉底则有“财富不能够造就美德( 善) ,美德( 善) 却可以创造财富和其他各种幸福”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