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动力学-12第十二 篇 章 多组元体系动力学:大气化学.ppt

化学反应动力学-12第十二 篇 章 多组元体系动力学:大气化学.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反应动力学-12第十二 篇 章 多组元体系动力学:大气化学.ppt

第十二 章 多组元体系动力学:大气化学 §12.1 大气的物理结构 §12.2 大气的化学组成 §12.3 大气中的光化学 §12.4 涉及平流层臭氧的催化循环 §12.1 大气的物理结构 按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分为若干个区域。 一、对流层(Troposphere) 高度范围:从海平面到 8 km ~ 16 km不等。 温度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对流层顶的温度约为 210 K。 特 点:它是大气中最活跃的一层,主要的天气 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二、平流层(Stratosphere) 高度范围:对流层顶以上到 50 km左右。 温度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层顶温度达极大值,约为 270 K。 特点: (1)大气稳定,在高度15 km ~ 35 km 有一臭氧 层。 (2)垂直对流运动很小。 (3)大气透明度高。 三、中层(Mesosphere) 高度范围:平流层顶以上到 大约 80 km。 温度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中层顶温度约为 181 K。 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四、热层(Thermosphere) 高度范围:中层顶以上到 大约 500 km。 温度变化:随高度的增加而急剧上升。 五、外层(Exosphere) §12.2 大气的化学组成 ( 对流层 ) Major components Average abundance N2 78.1 % O2 20.9 % Ar 0.93 % Minor components H2O 10 ~ 40,000 ppmv CO2 332 ppmv Ne 18 ppmv CH4 1.6 ppmv CO 0.06 ~ 0.2 ppmv H2 0.5 ppmv N2O 0.2 ppmv O3 0.02 ~ 0.1 ppmv 能使分子活化,激发光化学反应的光量子仅是 那些能量超过活化能的光量子。 若活化能为Ea,则: 三、Franck-Condon原则 Franck-Condon原则认为:相对于双原子(可推广到多原子分子情况)的振动周期(~10-13 s)而言,电子跃迁的瞬间内,核间距和速度都可以是固定不变的。 四、量子产率 A*:电子激发态分子。 1、A*的命运 (1)与其它分子碰撞而淬灭。 (2)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辐射跃迁:激发态分子通过发射光子而退活化至基态的过程。 活化 辐射跃迁 对孤立分子 通常情况下: 荧光: 从S1态的v? = 0振动能级向基态S0进行的发射。 磷光: 从T1态的v? = 0振动能级向基态S0进行的发射。 (3)无辐射跃迁,回到基态。 无辐射跃迁 系间穿越 内转变 :分子中多重度不同的电 子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分子中多重度相同的电 子态间的无辐射跃迁。 (4)与另一分子碰撞并发生化学反应。 (5)自身分裂成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 2、量子产率 ? 定义: ? = 指定过程发生变化的反应物或产物的分子数 被吸收的光子数 五、分子内部能量衰减过程动力学 衰减速率 = kS [S1] 或 kT [T1] [S1] 、[T1]分别为单重态和三重态第一激发态的浓度; kS、kT分别为单重态和三重态衰减过程速率常数。 1、S1态衰减过程 若衰减过程包括荧光发射、内转变和系间穿越,则: ?f:实验可测。 荧光过程为S1态能量衰减的唯一方式,则 kf的求算: 荧光量子产率 假设基态分子S0被光激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