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doc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

浅谈《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孙子兵法》思想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小说的经典之作,它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三国演义》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役、斗争,每一次都写的十分精彩,绝不雷同,即使是同一战术的运用,也力求犯中见避,同中见异。从谋篇布局、选兵择将、攻防退守、权术机变到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都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战术全面而又深刻的总结。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战役为窗口、典型的大事件为对象,以期窥探《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思想。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在《三国演义》描述下的三国纷争,带上了作者强烈的道德情感取向,将实质是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表现为“拥刘反曹”的正邪之战。从《孙子兵法》来看,罗贯中的贬曹扬刘正符合《孙子兵法●始计篇》中五事七计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刘备曾说“今与我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我以忠。每与曹相反,事乃可成。”以此观之,刘备理应取得战争的胜利,但最终代表正义的蜀国灭亡了,作者也只能无奈地归于“天数”——“苍天助曹不助刘”了 。 “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彊,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出自《三国演义》第十八回合:贾文和料敌决胜夏侯蔼拔矢啖睛)郭嘉为曹操分析袁曹短长的十胜十败之说,是《三国演义》中对“五事七计”加以活用的又一典型范例。郭嘉从道(体制)、义(道义)、治(管理方式)、度(用人尺度)、谋(决策能力)、德(性格个性)、仁(上下级关系)、明(判断力)、文(军纪)、武(军略)十个方面综合分析了曹胜袁败的必然性。我们可以看出,郭嘉认为曹操集团的主要优势在于道(道义)、将(决策能力、性格个性、上下级关系、判断力、军略)、法(体制、管理方式、用人尺度、军纪)三个方面。袁绍“以逆动”、不思匡扶汉室而拥兵自重,曹操则是“以顺率”,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名正言顺,具有道义上的号召力;袁绍决策不明、好谋无断、昧于下情、爱慕虚荣,曹操从谏如流、行事果断、体恤下属、用兵如神,作为主将,自身素质高于对手;袁绍讲究名门望族的排场,以虚名取士、管理松弛、军纪混乱,曹操务实不务虚、任人唯贤、讲求效率、纪律严明,在统制力和管理效能上胜出一筹。有了这三个优势,假以天时地利,必然能够取胜。郭嘉的这一精妙之论,其实质就是从《孙子兵法●始计篇》的角度阐述了袁绍和曹操优劣胜负之所在。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 在《三国演义》中把运用此思想策略最为著名的要数诸葛亮的空城计了,其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就是讲述在街亭之战中,马谡因为不听王平的建议,而被张郃大败,诸葛亮身独在西城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谋攻篇》) 在三国鼎足中,蜀国的国力最为弱小,又处在其他两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包围之中,吴蜀联盟破裂之后,蜀国一时面临着四面受敌的局面,蜀汉建兴元年(公元二二四年),魏国用司马懿之计,发动本国人马并策动东吴、南蛮、西羌、上庸孟达等五路兵分从东、南、西、北、东北等五个方向攻蜀,在危局之中,诸葛亮始终将蜀魏矛盾视为主要矛盾,同时明察战场虚实,认定只有出阳平关的曹真一路才是主要对手,故此将主要兵力集中于汉中,坚守关隘,并不出战,待曹军粮草尽了自然退去。上庸军孟达本是蜀将,心向蜀国,且与蜀将李严关系亲密。只需李严一封书信即可解决。蛮军孟获生性多疑,只需利用疑兵之计即可牵制住许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