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docVIP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策略研究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   摘 要:人们广泛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既有高等教育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失衡的原因,也有高等教育自身结构失衡的因素,同时还受到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个系统问题。对于高校工作者来说可以通过科学地制定招生计划、不断完善教学培养方案、试行“3+1”培养模式、推行“导师制”、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等项工作来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全面素质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141-01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受到众多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靠国民经济的拉动和促进拓展就业空间,而且需要国家行政引导、扶持,高校提升培养能力,毕业生自身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也需要企事业单位承担起社会责任,吸纳更??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系统问题。   既然是系统问题,我们就用系统的方法进行一下剖析:   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也就是工作岗位少,希望得到岗位的人多,导致供大于求、竞争加剧。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超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既总量失衡,高等教育结构已经亟待调整既结构失衡,高等教育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既质量失衡。造成上述失衡的原因,首先,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从而促动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加之靠教育拉动内需的隐性要求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型转向大众型;其次,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毕业生质量下降;还有,就是大学生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缺乏与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进行竞争的能力;最后,很多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存在所谓“眼高手低”的现象,加剧了就业的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   针对上述导致大学生就业失衡的诸多原因,作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我们的研究可以凝练为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如何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其二,如何改革培养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不仅有不逊于在职人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凭借更开放的视角和更先进的理论知识使自身的岗位能力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其三,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轻松步入适合自己的就业之旅。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进行调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科学制定招生计划   高校每年的招生计划,都应该以当前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作为前提,不能为了5年一度的教育教学水平评估而自毁50年乃至上百年的教育基业,不能为了上专业而上专业,对于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专业一定要在下一年的招生计划中予以削减调整,同时要具有教育的前瞻性,合理预测未来3-5年人才需求的情况,把招生计划做成滚动计划,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年都根据上年的就业情况进行微调,有效解决招生计划相对稳定性和社会需求的现实波动性之间的矛盾。   二、完善培养方案,搭建公共理论和实践背景平台   近几年,部分高校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置和课程平台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大学生,以此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的广度。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高校应该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需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考虑就业、深造两方面因素合理设置课程,搭建好课程的大类平台。按照理工、农、医、商、法、文等学科大类构建基础教学课程,打通学生专业转换的渠道。   三、适度推行3+1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素养   高校毕业生求职壁垒之一就是工作经验问题,可以在合适的专业实行3+1的教学模式,既3年的在校理论培养加1年的校外实习实践。诚然,高校培养学生不可完全职业化,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学术性、知识型,而忽略实践和创新。尤其是在基本完成专业学习阶段之后,学校的毕业环节应该既有学术研究型的,又有工程实践型的,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从事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理工类学生,他们基本无法像文商类学生那样通过单位实习来完成自己的论文,毕业环节常常太学术,缺乏工程实践类因素。因此3+1模式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好办法。高校不妨尝试通过毕业趋向志愿的填报,分类指导毕业生最后的论文环节。允许理工类学生在有资质的企业、研究所的课题中完成自己的论文,或者在暑期创建专门的企业实习环节。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那些不打算深造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