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值得思考几个问题.docVIP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值得思考几个问题.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值得思考几个问题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内容摘要]金融需求与货币借贷不能简单等同。在我国农村缺乏金融需求的现状下,找准支持“三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要靠商业性金融支持是不成的,要靠政策性金融。要考察农村资金与城市资金互动的社会经济实质。   [关键词]金融需求;支持“三农”;资金流互动   作者简介:曾康霖,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成都 610074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是我国现阶段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务之一。经过几年来的试点推广,取得了公认的成效,但最近我们调查了一些地区的情况,觉得理想的设计与现实的状况还有距离,仅提出以下问题供大家讨论。      一、农民有多大的金融需求      金融需求与货币借贷,能够等同,还是不能等同?我认为农民缺钱消费需要借钱支撑严格说来不是金融需求,或者说,只是狭义的金融需求。广义的金融需求的产生,一是要有经济基础,二是要有金融意识,二者缺一不可。有经济基础,无金融意识,只能让人把钱存起来,成为所谓的“土老肥”;无经济基础,有金融意识,只能让人成为“负翁”或“投机家”。如果这样认同成立,则只有那些富裕或者较富裕的农村、农民才有产生金融需求的条件。测量农民金融需求大小的条件不仅要看农民要不要借钱,而且要看农民会不会花钱。从一个家庭来说,金融意识高不高,主要看其对利息的敏感度。如果利息变动对家庭流动性资产的作用大,则金融意识强,反之,则反是。我国农村、农民因缺钱需要借钱,主要集中在生活方面,而不是主要在生产方面。集中在生活方面借钱,具有偶然性而非必然性,且有时期间隔性和暂时性,而非经常性和连续性,严格说来是非金融活动。   可以说,在我国相当大部分的农村缺乏金融需求:(1)在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耕种,即还处于“小农经济”状态;(2)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流向城市,留在家里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留守农村,一是看住家产,二是保持土地的简单再生产;(3)农民的家庭资产绝大部分是生活资料,且质量低下,缺乏流动性;(4)农民的主要生产资料(如土地)不属于自己,不能用于交换进入市场;(5)大多数农民缺乏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缺乏甚至根本没有金融意识;(6)部分农民缺乏信用观念,信用制度有待建立;(7)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承受负债的能力弱。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际上是金融制度安排。金融制度安排是一种金融供给。[1]但如果改革更多地是从金融供给方面做文章,而不去注重考察农民的金融需求,则是制度安排失衡,是“一厢情愿”,是“单相思”。这种制度安排也难以得到需求者的认同,其效率不会高,或者说其作用必然与初衷“走样”。最近《经济参考报》有一篇报道发人深思。[2]据说“当时为争取资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甘肃省安定区政府采取先由各村集体修梯田、打水窖,后由乡镇、村验收,再由村干部集中收集农民印章办理贷款,贷款按照每个农民承包土地的面积分摊”的运作方式。这样的运作方式不仅违背了金融交易需要以信息透明为基础,而且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原则。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区政府”必须这样做,敢于这样做?上述案例的回答是:之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怕失去了机会,既然“争取”到了这笔扶贫贷款,为什么要放弃呢?而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掌握着权力,自认为既能够逼农民贷款,也能够要农民还款。从法理上说,金融是以货币和有价证券为载体的社会契约关系,在这个契约关系中权责利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三者不仅相互制约,且要求得均衡。但上述案例表明,在我国一些地区不仅老百姓不懂金融,官员也不懂金融。他们包办代替,违背法理,无视金融契约关系的约束。   在我国,经济发展包括农村的农田建设需要政府推动,政府推动需要投资,如果投资作为扶贫,就不应当主要靠商业银行贷款。如果要靠商业银行贷款,则贷款失效,政府就应承担责任。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贷款早已有之,问题是进行政策性贷款就应配套按政策性运作,比如应有配套的政策性资金来源,应按政策性金融监管,发生风险按政策性金融对待等。本来政策性贷款按市场运作就是悖理的,再加上不配套政策措施,就只能使“不伦不类”的金融交易变成一笔“糊涂账”。上述案例还向人们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市场效益很低的地区,能够靠拿钱(不管是银行还是财政)让农民脱贫吗?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靠拿钱是脱不了贫的,因为拿钱只能增加农民一时的消费,而不能改变农民增加收入的生产条件,也难以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其金融意识。严格说来不是贷款项目与老百姓的利益相冲突,而是这些地区不具备运用金融发展经济的条件。所以,在什么地区运用金融扶贫,其中大有学问。      二、怎样把握支持“三农”      “三农”是指农民、农业和农村。农民是个群体,农业是个产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