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docVIP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特征及趋向   摘 要: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对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浓厚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具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但随着我国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后,未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趋向应以有效满足“三农”多元化金融需求为目标,更加注重诱致性制度变迁。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度变迁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30 years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based on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and considers that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lsory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specific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s our country enters a stage of the urban areas supporting the rural areas and industry supporting agriculture,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must target to effectively meet the diversified financial needs of three-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nd emphasis on 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more.   Key Words:rural financial system reform,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induced institutional change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1)11-0018-03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区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指的是一群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变迁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为维护我国经济转轨的平稳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几乎完全由政府主导,无疑具有浓厚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征。在我国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阶段后,未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趋向应以有效满足“三农”多元化金融需求为目标,更加注重诱致性制度变迁。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收益和成本   改革开放前后,国家主导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服从于不同的战略利益。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优先发展需要国家具有相当高的资本积累和资本动员能力。在工业比重很低又无法开辟外部资本来源的农业国家里,只有占用农业剩余,于是实行了“低农产品价格”、“国家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也服从这样的发展逻辑,成为为工业化、城市化积累低成本资金的必然安排。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成本的分摊方式,也就是如何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维护不同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从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是决定制度变迁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多数转轨国家的经验看,制度变迁中的国企改革往往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国家往往通过控制银行体系使之成为政府的“准财政代理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补贴,避免国有企业大规模破产和由此形成的大规模失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震荡,从而使银行部门成为制度变迁成本的主要承担者。这也就是在转轨国家中,金融部门市场化改革和产权改革滞后于其他产业部门的主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金融部门成为向城市和国有商业银行输送资金的“净资金输出者”;农民成为整个制度变迁成本的重要承担者。总而言之,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非主要用于解决农村融资困境的需要,而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体制转轨的平稳过渡,但国家也为此付出了农村金融机构所产生的效率损失以及为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兜底”的沉重成本。因此,30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尽管在服务“三农”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在支持经济转轨中成效是突出的。从一定发展阶段来看,这具有内在合理性和必然性。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要利益群体   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