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道顽症及对策.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字报道顽症及对策

数字报道顽症及对策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数字,作为量化的数据,能直观、准确地传递信息,尤其是来自重要信源的数字,更能赋予新闻报道可信性与权威性。然而,在一些报纸版面上,数字新闻的“假大空”现象屡见不鲜,成了“顽症”。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杜绝这一“顽症”,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一、 数字运用夸大失真、不合逻辑,谓之为假      症状:在一些报道中,数字运用、标题制作不严谨,缺乏对数字准确限定,导致数字夸大失真。   如杭州某报2005年12月一篇报道的标题为《发病超过20%女性感染者增多/疾控专家分析杭州市艾滋病防控现状》。读者读了后会大吃一惊,怎么杭州的艾滋病率有这样高?急读正文,原文是“上升幅度超过20%”。但标题省去“超过20%”的限制词“上升幅度”就大大不一样了。又如2006年5月4日,有两家报纸报道在杭州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时,标题都说“成交额21.6亿元人民币近1亿美元”,而同一天另一家报纸则报道说“签约项目共计48个,成交额21.6亿元人民币”。难道这家报纸漏报了“近1亿美元”的巨大数字?查看5月1日这家报纸头条报道“动漫节签约项目,成交21亿元”,文中有个括号说明“其中包括9906万美元”。看来,是前两家纸报没有给“近1亿美元”加上限制词“其中包括”,让读者误以为成交的有人民币21.6亿元,还有美元近1亿。也有在文中为制造亮点而夸大数字的情况,如某报2006年5月3日的一条消息《千岛湖沸腾了》中说:“昨日来千岛湖的游客达11.23万人次”,还说“游客中约有七成是自驾车族,昨日就有近5000辆来到千岛湖”。细算一下,11.23万的“七成”是78610,自驾车每辆满座5人,应要1.57万辆才行,而包括大型旅游车在内的近5000辆与之相差甚多。看来,这个“七成”显然是太夸张了。   对策:这种数字错误的根源在于人为地制造看点和卖点,尤其在运用数字制作标题时,为追求新、奇、特,对数字描述断章取义,结果造成文题不一致。看似轰动,实则无益。这就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有损数字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这并不是由于缺乏常识或工作失误造成的,只要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这种???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报道首先要真实、可信,尤其数字报道更应讲究精确性和准确性。   症状:报道中数字运用经不起事实推敲和逻辑推理,依据数字导出的结论站不住脚;或者引用不科学的调查数据,结论以偏概全,给人假像。   如2005年某经济报的一篇报道《银行对小额账户收费调查》中说:“当调查阅卷中,问到如果一家银行对低于300元的小额账户予以收费的话,储户是否会选择不存该银行或将钱转存其他金融机构时,选择‘是’的占19%,选择‘否’的占11%,而有70%人选择了‘不好说’;选择‘是’和‘不好说’的人占到89%。由此看来,这家银行一旦推行这一政策,将有近9成储户要流失。”很显然,上述结论的得出是站不住脚的。选择不存或转存的储户只占调查总数的19%,有70%的储户并没说明存、不转或转存,按照逻辑学的“同一律”原则,这则报道得出的“将有近9成储户要流失”的结论是错误的。又如,2006年五一黄金周前夕,一家报纸引用某旅游网站的网上调查数据,就得出结论说“今年五一,六成多市民将选择自助游”。这种网上调查虽然方便,但因为调查的对象没有涉及非网民,所以调查结果只能代表接受调查的部分人口的意见,不能做更大范围的推论。新闻报道不加辨别加以引用,会误导读者。   对策: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按照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导致逻辑所依托的前提与推理结论的相互矛盾。为此运用数字一定要注意它的科学性,并保证推算过程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报道引用调查数据,要注意其调查方法是否科学,应辨别数据的有效性,尽量避免引用有问题的数据。      二、数字运用过空过大,枯燥无味,谓之“大而空”   症状:一些数字报道的一个毛病是在数字选择和运用上过空、过大,摆“大数字”,动辄就引用全国、全地区的宏观数据,在成就性报道中尤为突出。   如某报一篇题为《我省制造业竞争力升级》的消息中说:“据省统计局最新统计,2002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974亿元,占全国的9.5%,在全国的位次从1998年的第5位上升到第4位”。应当说,这样的成就是很可喜的。但与第1位的广东、第2位的江苏的相关数字比较后,可以发现隐藏的问题:2002年,浙江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只有广东的61.8%,江苏的71.0%。2002年全国最大500家企业,浙江入选数量仅为广东的一半。这说明浙江大企业数显然低于粤苏两省。与中小企业比较,大企业是具有创新能力强、产品质量好、规模优势明显的特点。因此,“我省制造业竞争力升级”这一主题就大打折扣了。反映全国、全地区宏观数据的总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