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1.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1

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 任课教师:钟熙维 第1章 中国对外贸易概述 1.1 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发展 1.1.1 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 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以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1.1.2 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 1) 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有助于企业技术改造的适用先进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积极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发展对外技术援助和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设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带动内地开放。 2)最主要的内容: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3)最根本的内容:发展出口贸易是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的物质基础,决定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根本内容。 1.1.3 对外开放格局 1.1.3.1 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 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它们有着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从外贸经营权、利润留成、财政包干、税收优惠、以及一定程度的立法权都归地方控制。经济特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开创性措施。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个层次。国家对这些城市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在这些开放城市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兴工业。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国家对其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沿海经济开放区可凭借交通方便,对外联系广泛,工农业基础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的力量,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工业和出口创汇农业,扩大出口创汇。 逐步向内地开放:内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四个层次。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导思想,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逐步推进,由沿海带动整个内地的发展,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 1.1.3.2 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开放陆地边境市、镇:进一步开放陆地边境市、镇,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步骤。我国对陆地边境市、镇,实行类似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沿边地区利用中央赋予的政策,逐步打开了封闭的门户,一种以贸易为先导,以内地为依托,以高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以开拓周边国家市场为目标的沿边开放新态势已经形成。 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开放,将使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地域发展。我国通过该地区的开放,不仅促进了长江流域和大半个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扩大和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都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对外开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要内容。 1.1.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十五计划期间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由单方面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转向更加平衡的全面开放战略 由“引进来”为主的开放模式,转变为“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开放模式 1.2 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 1.2.1 对外贸易的建立 旧中国对外贸易完全依附于帝国主义列强,属于半殖民地性质。新中国成立后,从四个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对外贸易。 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 改造私营进出口企业 1.2.2 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 1.2.2.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该时期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开展反帝国主义封锁禁运斗争。根据这些任务,这一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积极发展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 进口大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必需的物资与抗美援朝物资。 相应组织农副土特产品及原料产品的出口。 1.2.2.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该时期国民经济的中心任务是启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围绕国家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的中心任务,对外贸易发展呈以下特点: 从前苏联、东欧国家分别进口156项和68项重点建设工程所需技术设备。 除了出口传统的农副产品外,增加了轻纺产品的出口。 拓展了与东南亚国家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关系。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从1956年起扭转了长期的逆差局面。 1.2.2.3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该时期在大跃进左倾思想指导下,加上三年特大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国民经济发生了暂时困难,为此国家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对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