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柳沟专题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红柳沟专题资料

红柳沟铬铁镍钴多金属矿 资源潜力评价 新疆天地源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目 录 一、交通及经济地理条件 1 二、以往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评述 2 三、区域地质特征 4 〈一〉地层 4 〈二〉构造 6 〈三〉岩浆岩 8 四、红柳沟超基性岩群的区域含矿性 10 五、成矿条件分析 12 〈一〉地质构造背景条件 12 〈二〉基性、超基性岩体条件 13 〈三〉矿化蚀变条件 16 〈四〉前人物化探成果及找矿成果显示本区具备进一步勘查的有利条件 16 六、资源潜力分析 18 阿尔金北带西段红柳沟超基性岩体(群)位于新疆若羌县红柳沟中游南侧,其中的Ⅱ号主岩体全部处于我公司拥有的探矿权区块(编号426)范围内。 该区块位于原红柳沟金铜矿区的南部外缘,与红柳沟金铜矿点处于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即处于前人划出的红柳沟金、铜、铬、铁等多金属Ⅱ级找矿靶区内。地理位置:东经90°00′00″-90° 05′00″,北纬39°06′00″-39°07′00″,行政区划属若羌县管辖。 本区块探矿权证号:T65120080602009370,勘查面积13.32km2。 一、交通及经济地理条件 本区位于阿尔金北坡若羌县北东约150km,该区目前已划入自治区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交通条件大为改观,改扩建的315国道横穿全区,区块内有简易公路或便道与国道相连,交通尚方便。 该区地貌属中等高程山区,海拔高度在2077—2380米之间,在超基性岩发育地段,坡度较缓,比高一般在50—100米之间,且多被风化层所覆盖,而在其余岩性分布区地形起伏较大,比高在100—300米之间,岩石裸露,本区地形条件较适宜地质勘查工作。 本区属特干旱地区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很大,冬春两季多风,年降水量稀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最适于野外作业的时间是每年的四月至九月份。 本区内基本无地表径流和泉水出露,附近唯一有地表水径流的地段为红柳沟,流量0.1—0.2m3/s,水中含Na、Mg较高,不能饮用,生活用水要从外地解决。 本区远离人口聚集区,距离最近的居民点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6团所在地米兰及若羌县城,生产、生活物资靠该两地供应。 二、以往工作程度和工作成果评述 红柳沟超基性岩群于1956年由753队发现,其后相继有不少地质队在红柳沟及其附近开展过地质调查和铬铁矿等矿产的普查找矿工作,现将主要的地质工作简述如下: 1958年及1960年,新疆地质局阿尔金山队及区调队曾在红柳沟作过1/100万地质测量,对一般基础地质现象作了全面的描述,但对超基性岩的描述却很少。1958年新疆地质局阿尔金山队还对红柳沟卡子—巴什考贡一带进行过地质普查工作,圈定了七个超基性岩体,对各岩体的规模、形态、铬铁矿化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对红柳沟Ⅱ号岩体西段进行了1:1万初步普查。 1964年新疆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对红柳沟—卓布拉克一带的超基性岩体进行了踏勘,对岩体的岩石类型、构造、铬铁矿化特征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Ⅱ号岩体有进一步工作的必要。 1966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对红柳沟—卓布拉克一带超基性岩群及超基性岩体进行了踏勘找矿工作,重点对红柳沟Ⅰ号超基性岩体进行了1:2.5万初步普查,完成1:2.5万地质填图30.95平方公里,发现矿化点(带)36处,对所有矿化体均做了详细的观察记录和适量的探槽揭露,圈定了矿化范围。对较大的矿化体还用小园井了解了其向下深延情况。 1971年—1972年,在新疆地质局物探大队的配合下,新疆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红柳沟Ⅰ、Ⅱ、Ⅵ号超基性岩体及铬铁矿化点作了进一步普查评价。在Ⅰ号岩体西段,完成钻探进尺1800.83米,探槽1239.9立方米,1:5千地质简测3平方公里,1:5千地质草测4.2平方公里。Ⅱ号岩体完成1:1万地形地质简测3.08平方公里,1:1万地质简测5.3平方公里。Ⅵ号岩体完成1:5万千地质草测0.7平方公里。通过普查工作,对上述三个岩体的形态、岩石类型、铬铁矿化特征等有了进一步认识,否定了Ⅰ号岩体中H1矿化带和所验证的物探异常,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建议对Ⅰ、Ⅱ、Ⅵ号岩体内的控矿裂隙分布规律,规模等进行研究,圈定发育范围,加强综合研究,用力学分析方法预测盲矿,对矿点分布较多的纯橄榄岩相加强揭露,如Ⅰ号矿体D15—D21号矿化点之间和Ⅱ号岩体D3—D13号矿化点之间等地段,同时可寻找良好地段用钻探寻找盲矿体。 1975年8—9月份,新疆地质局科研所对红柳沟Ⅰ、Ⅱ、Ⅵ号超基性岩体进行过踏勘,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选择了岩体出露良好地段和主要矿点,进行了地表观察,经过工作,认为Ⅱ号、Ⅵ号岩体的成矿远景较Ⅰ号岩体为好,可首先进行工作。 1976年新疆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在Ⅰ号岩体东莫塔克赛因—红柳泉一带进行了路线地质普查,目的是寻找新的超基性岩体和以铬为主的超基性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