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能做些什么?.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河南省郑州一中语文组 刘惠臻 立体的自习课结构 竞赛选修 专题选修 要着力研究家常课的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 ——黄厚江 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问”的变化 —— 老师问得少了,学生问得多了 以学生问为主的教学 的基本流程 学生自读 小组交流对文章的原始体验 个人或小组提出疑问 搜集归总学生问题,与老师的教学内容融合 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老师点评总结 《再别康桥》教学流程 懂了的同学,想一想,人人都说这首诗很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不懂的同学前后左右相互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地方不懂,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会儿共同解决。 学生的问题 1、诗歌的第一小节说“轻轻地我走了”,而最后一小节说“悄悄地我走了”,为什么一处用“轻轻地”,一处用“悄悄地”? 2、为什么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难道做人还不如做一条水草? 3、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指什么? 4、第五小节作者说“寻梦?”他寻的是什么梦? 5、第五小节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小节又说“我不能放歌”,怎么理解? 6、一般人们离别的时候,总想留下些东西作纪念,作者很留恋康桥,为什么却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先请自己说读懂了的同学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 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指什么? 第五小节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小节又说“我不能放歌”,怎么理解? 给学生提供的资料 徐志摩与剑桥:1921年赴英国留学,到康桥寻找他的政治理想。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开始对文学感兴趣并进行新诗的创作,从此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剑桥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悠闲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政治思想,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正是这两年的康桥生活凝结成了徐志摩生活中那解不开的“康桥情结” 。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 学生的问题 1、诗歌的第一小节说“轻轻地我走了”,而最后一小节说“悄悄地我走了”,为什么一处用“轻轻地”,一处用“悄悄地”? 2、为什么作者“甘心做一条水草”?难道做人还不如做一条水草? 3、第四小节“那榆阴下的一潭”指什么? 4、第五小节作者说“寻梦?”他寻的是什么梦? 5、第五小节说“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第六小节又说“我不能放歌”,怎么理解? 6、一般人们离别的时候,总想留下些东西作纪念,作者很留恋康桥,为什么却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补充的问题 一般写离别,或如柳永所言“执手相看泪眼”,难舍难分;或如李白所言“挥手自兹去”,无奈而别,徐志摩写离别,却用“招手”,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其二,作者写“软泥上的青荇,柔柔地在水底招摇”,“招摇”似乎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词,含有炫耀、张扬之意,作者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个词?它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主问题 人人都说这首诗很美,你觉得它美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音韵美 意象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抑扬顿挫地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在诵读中再现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蕴。 问的目的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培养学生“问”的意识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问题质量 深度如何——能否将学生的体验、认知引向深入; 广度如何——能否引起发散的或求异的思维。 问题的适应性 能否体现教学的目标? 是否适合学生、难易适当? 主问题 使课堂教学中的阅读与互动活动都围绕它展开。 尽量考虑到从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更深的体验和更广泛的思考、讨论、交流。 《雨巷》主问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蒹葭》,那位“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是不是引发了你们很多的联想和想象?诗歌常常因为朦胧而多义,因为含蓄而让人品之不尽。读《雨巷》,透过迷蒙的烟雨,你能读出些什么?是从哪些地方读出的?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主问题 作者在开篇就说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究竟为何而“不宁静”,作者却避而不提,咱们能否认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找到朱先生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俗话说,文如其人,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多多少少带着作者心灵世界的印记,折射出作者的性情、趣味,郁达夫的作品尤其如此,从《故都的秋》里,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审美情趣?是从哪些地方读出的?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